截至1月19日,全部創業板股票中共有375只股價低于兩年前,占比達到76%(剔除上市時間不足兩年股票)。節后以來結構性行情加速演繹,目前滬綜指創出兩年新高,而創業板則重新回落至半年低位區間。藍籌股持續強勢逼空后,哪些創業板股票有望獲得關注,又有哪些標的已經跌出“黃金坑”?當前大小盤股走勢分化格局下,場內聲音開始有所變化,有投資者轉而戰略性看多中小創行情。
大小票分化加劇
“十一連陽”后,上周一滬綜指破位下行,單日下跌0.54%,一度給人風格即將切換的錯覺,但之后四個交易日,滬綜指重拾強勢,再度以四根陽線創出兩年新高。同期創業板指則越跌越深,截至上周五收盤報1728.14點,已經回落至6個月低位區間。
盡管隨著金融去杠桿的持續推進,和兩年來創業板不斷“擠泡沫”,目前大盤估值相對創業板水平已經來到歷史“谷底”。然而經過上周行情加速分化,大小盤走勢還在進一步割裂,股市結構性行情愈演愈烈。
對于家電、食品飲料等白馬股而言,經過2017年持續上漲,估值修復進程已經接近尾聲,目前相對業績其估值水平已經較為合理,值不值得追漲取決于接下來其基本面表現。在此背景下,部分具備基本面支撐的創業板股票是否將迎來補漲“春天”呢?哪些成分股值得投資者抄底呢?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發現,截至上周五,全部491只創業板股票中(剔除上市時間不足兩年股票),股價低于2016年1月19日的多達375只。
具體來看,其中相對跌幅超過30%的有224只,占比達到45%;跌幅超過50%的股票有75只,占比為15%。金亞科技、新文化、東方通、暴風集團、兆日科技分居前五,其最新股價分別相當于兩年前的14.55%、26.76%、26.78%、27.61%、29.37%。
跌出來的機會
2013年-2015年,創業板股票憑借“高成長性”標簽顯赫一時,不僅受到資金青睞,投資者也更樂于給予其較高的溢價容忍度,不過之后伴隨創業板成長性遭遇證偽,以及金融去杠桿深入推進,創業板股票進入為期兩年的下跌調整通道。
以某公司為例,自2013年開始,公司就已經出現主營業務萎縮、營業收入下滑現象,而2015年后,公司營業收入更一降再降。數據顯示,公司2015年營業收入環比2014年降幅為53%,2016年再度環比下降42%,到2017年中期時,其業績則同比下滑幅度則高達94%。公司最新財報顯示,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僅1475萬元,同比減少89.74%,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007萬元,同比減少444.77%。
但是經過長達兩年時間的調整,當前創業板中不乏估值合理、基本面靚麗的“真成長”。依然以上述491只標的股為對象統計,截至目前,市盈率低于創業板(TTM,39.9倍)的有120只,九洲電氣、聯建光電、東方日升等創業板股票估值水平甚至已經幾乎和滬綜指比肩。而市凈率方面,目前有57只標的股PB在兩倍以下,易成新能、振東制藥、日科化學、維爾利則分別為1.03倍、1.25倍、1.34倍、1.44倍。
在此時點上,部分創業板股票遭遇低估、存在明顯超跌的現象開始受到關注。近日,天風證券率先提出“布局低估值成長股時間正在臨近”觀點。這也是該機構過去一年來,首次做出布局低估值成長股的判斷。
布局“低估值+高成長”
在天風證券分析師劉晨明看來,看好低估值成長股的理由包括:一是年初以來市場又偏執地演繹了過去一年半“大象起舞”風格,而一些200億元左右市值的中盤股,即使有業績,且業績兌現率較高,不依靠外延的股票在這樣的風格下也持續被拋售,股價下跌不少,這種偏執的市場風格已經到比較極端的地步。二是結合對2018年全年經濟基本面和融資需求的判斷,目前市場利率正處于4%附近,繼續大幅上行的空間已經比價有限。三是立足流動性環境,央行對春節前資金面呵護態度有目共睹,臨時降準、定向降準都會在春節前兌現。市場風險偏好可能會有一個底部抬升,在這種情況下,布局已經超跌或者是被錯殺的低估值成長股的時點是比較臨近的,也是比較安全的。
與天風證券類似,西南證券近日也明確表示“永遠不要對成長失去信心”。對于真正的成長股,可以關注起來了。
西南證券分析師朱斌認為,從基本面來看,創業板業績增速已經見底。雖然自2016年一季度以來業績連續5個季度增速下滑,但到2017年三季度,創業板業績增速已經呈現見底反轉態勢,從二季度的1.7%迅速上升至三季度的10%。并且,在把溫氏股份、樂視網以及外延并購的業績剔除后,創業板業績增速已經連續一年多在20%左右。
相關數據還顯示,未來三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每年增長速度將達到22%,為GDP增速的3倍以上。如此高的增速,將為很多戰略性新興行業公司提供高速發展的機遇。而映射到A股,創業板則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集中地。當前創業板700多家公司中,有660家為高興技術企業。這些公司將顯著受益于產業發展的紅利。
盡管戰略看好創業板聲音漸多,但市場人士也不建議一概而論,認為要有的放矢,擇優挑選低估值、依靠內生保持高增長的成長股,同時規避小市值、依靠外延并購的偽成長。劉晨明強調,當前布局成長股要關注流動性折價的問題。因為從資金屬性來看,目前增量資金還在于機構投資者,整個市場處于存量博弈,這種情況下,投資者持續給予小市值、低流動性的股票以流動性折價,所以這類股票即使增速比較快、估值也不高,但還是需要時間。特別是股票市值中位數在七八十億元的標的股。
作者:葉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