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周末越來越充實。從業者討論資管行業的會議非常多,而且每個周末幾乎都有新的文件、要求。”浦發銀行資產管理部副總經理蔡濤14日下午參加第二屆金家嶺財富管理論壇時說,一邊在參加論壇,一邊還在關注著銀監會近日下發的4號文,監管政策一道接著一道。
自2017年11月“資管新規”公布以來,銀行、證券、保險、基金、信托等各個金融業態都在總結反思,并尋求轉型與應對之策。近期,“一行三會”又接連推出新政,圍繞統一監管密集展開動作。第一財經記者從業內了解到,銀行、信托等受影響較大的機構,都在籌謀“改造”,對剛兌未雨綢繆,以適應新規下的發展趨勢。而券商資管、基金等也在更深度地去通道,并向主動管理轉型。
“中國金融市場這么多年的改革,已經形成了一批相當成熟的投資者。未來保本理財產品消失后,他們不一定會把資金存到銀行吃存款利息,而可能會更加主動積極尋求其他投資渠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張承惠也在上述論壇上表示,從這個角度,資本市場的發展可能面臨一個比較好的契機。
流動性挑戰
資管新規征求意見已經結束,正式出臺指日可待。
2017年11月17日晚,“一行三會一局”聯合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標志著橫跨各類機構的資管新規正式面世。
據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近期不少金融機構負責人在與監管層溝通,希望可以在規則范圍、執行時間上爭取到更大的彈性。但是另有業內人士就認為,這種“我死給你看”的溝通方式,不太可能改變規則的最終口徑。
“可以看到,近期監管部門發布的文件,基本都是圍繞資管新規來落實,”一家上海的公募基金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新規對資管行業未來的格局影響巨大,對流動性的短期沖擊也會比較大。但是,從近期國家宏觀改革政策推行的力度來看,監管部門的改革決心不可低估。
事實上,更多的研究者和從業者已經開始從接受、應對的角度來抓緊行動。
據張承惠分析,面對資管新規的影響,銀行業首當其沖,而且“挑戰遠遠大于機遇”。首先需要注意的是,銀行可能面臨流動性風險。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受到的沖擊可能是最大的,其次是城商行,國有商業銀行、民營銀行及農村金融機構受沖擊反而比較小。
原因主要是業務結構所致。資管新規一條核心要求是,要求資管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即打破剛性兌付,即使在兌付困難的時候也不能變相墊資兌付。若限制保本理財,會導致銀行理財規模下降,進而對銀行的流動性產生沖擊。
“2016年年中,銀行理財保證收益率的占比8.5%,保本浮動收益占本14.7%。去年7月份銀行理財余額28萬億,按照這個比例估算,保本保收益的產品余額大概將近4萬億,”張承惠表示,這么大規模的資產取消保本保收益,有可能就會帶來比較大的影響。
在她看來,要解決非標資產期限錯配的問題,還可能帶來一定實體經濟的風險。“大量非標資產是投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以及投入‘一帶一路’項目的,還有投入到地方的大型基礎設施,”她認為,如果這樣的一些期限錯配產品,全部轉為標準化產品的話,不僅對銀行來說難度比較大,對實體經濟也會帶來比較大的風險。
從2017年理財發行數量來看,發行增速在四季度明顯放緩,而到期增速維持穩定。城商行和股份制行的理財發行比重回落,短期限理財發行比重下降。受資金和債券收益率中樞上移影響,整體理財收益率震蕩上行。
資管新規對資管產品的資金管理、建賬、核算等提出一系列新要求,這對銀行的管理運營也是不小的挑戰。張承惠分析,新規要求金融機構不能提供通道服務,而目前又沒有對銀行放開股票、期貨等市場的入市資格,新規實施的影響預計比較大。
對于基金等非銀機構來說,如果市場出現劇烈波動,下一步開展新業務的難度也在加大。
“這次新規提出剛兌認定標準,目前銀行理財對債券市場的配置比例較高,約50%的理財資產配置在債市,這50%當中又有80%~90%是配置在信用債市場。”她認為,如果限制保本理財,可能對信用債市場的資金供求關系產生比較大的影響,從而可能引發劇烈的市場波動和流動性風險。
尋找轉型契機
“我們從去年下半年提出,要加大主動管理業務,一類是非標,一類是貸款業務。可是大家都知道,這是多難的事!”一位信托公司負責人說。
在信托業人士看來,資管新規對銀行影響大,對與銀行合作密切的信托公司、基金公司沖擊更大。因為銀行業業務類型豐富,而很多基金子公司、券商子公司,以及通道業務為主的信托公司,面對的不是日子好壞的問題,而是生死問題。
“記得資產新規是11月17號五點左右公告出來,到晚上七點多鐘,我已經研究兩遍了,因為我覺得影響是巨大的。”凱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繼武近日表示,雖然新規短期有巨大沖擊,對流動性壓力也很大,但是從中央政府“三去一降一補”所采取政策的力度之大、措施之嚴來看,如果用在資管新規去杠桿上,改革決心不可低估。
大資管變局之下,專業的投資機構可能會面臨優勢機會。因為資管新政之后,投資機構需要更高的風控能力,同時更加善于利用市場波動幫助投資者進行財富管理。
但是,去通道、破剛兌,是否是直接融資發展的好機會?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不確定。浙商銀行行長劉曉春近日表示,資產管理實際上成了直接融資的一個渠道,即委托投資,主要是通過資產管理、財富管理,來實現直接投資。但現實的問題是,直接融資本質上是變相的間接融資。
“我們國家是一個以間接融資為主的市場,銀行無論從規模、機構、人才、信用,都占有絕對的優勢。由于投資人對其他機構的信任問題,使得投資人更愿意把銀行作為受托人。”劉曉春認為,這就造成了其他市場參與者募資困難,這些機構只好轉而向銀行資產管理來融資。
這樣的結果就是,投資人依然是將資金投向銀行產品,社會融資的風險依然集中在銀行體系內,同時各類機構因為成了純粹的通道,投資管理的能力并沒有提高。劉曉春說,我們現在社會融資總額中,到底有多少是真的直接融資,恐怕很難算出來,因為非銀行的社會融資額中,有很大一部分依然是通過銀行體系出去,形成變相間接融資。
“這段時間大家所做的資產管理業務也好、財富管理業務也好,又回到了十年、二十年前的銀行規模理財的圈圈里了,”在他看來,都想混業經營,好像混業經營什么都可以干,但即使是混業經營,金融機構依然應該有自身的定位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