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內蒙古、天津接連承認經濟數據造假,加上2017年年初時遼寧自曝財政數據虛增,近一年時間已有三省份因為統計造假而核減調整了往期經濟數據。新浪財經發現,核減數據的時間點與主要領導調整時間密切相關。除上述三省份外,亦有其他地方在主動壓擠數據水分,提高經濟發展質量。
天津、內蒙古、遼寧調減重要經濟數據
天津地方媒體1月11日稱,從天津濱海新區兩會了解到,在更改統計口徑(注冊改為在地)、擠掉水分后,濱海新區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調整為6654億元,2017年預計為7000億元,同比增長6%。天津濱海新區給出調整地區生產總值理由不僅有擠水分,還包括更改了統計口徑。
天津濱海新區此前公布的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為10002.31億元,同比增長10.8%,超越上海浦東新區,是全國首個邁入萬億俱樂部的國家級新區。浦東新區2017年的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增長8.5%以上,總量達9500億元左右,還未超萬億。
此次調整后,天津濱海新區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減少約三分之一,同比則出現負增長。在基數降低的基礎上,濱海新區2017年6%的增速亦低于全國GDP增速。濱海新區對天津市非常重要:去年天津官方GDP總量的一半以上是由濱海新區貢獻的。天津市的相關數據也將面臨相應調整。
此前幾天,1月3日,在內蒙古自治區第十屆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暨全區經濟工作會議上,自治區黨委自曝家丑:自治區政府財政收入虛增空轉,部分旗縣區工業增加值存在水分。財政審計部門反復核算后,調減2016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30億元,占總量的26.3%。調減后,2017年全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03.4億元,比2016年公布數據下降14.4%,剔除虛增空轉因素后同比增長14.6%;經過初步認定,應核減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900億元,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40%,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基數也相應核減。
全國首個主動自曝家丑的省份是遼寧。遼寧省所轄市縣在2011年至2014年,累計虛增財政約占同期財政收入的近20%,虛增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虛增比例高達23%。2017年1月份,時任遼寧省長陳求發在兩會上揭露遼寧統計數據造假:“我們頂著面子上難看的壓力,認真地擠壓水分,2015年夯實了財政收據,2016年以來努力夯實其他經濟數據”。
在分稅制體制下,財政收入虛增的稅收數額,或要按比例向中央和省上繳。社科院研究員楊志勇稱,如果虛報的是地方的稅收和非稅收入數據,就不存在上繳中央的問題。目前并不清楚內蒙古等虛增了哪些收入。
數據調減與地方領導調整密切相關
新浪財經發現,三地經濟數據調整時間點與主要領導變動時間有關,新領導均在上任一年左右后對前任主政時期的經濟數據進行調整。
以本次調減數據的三省份為例:
2016年9月,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調任天津市委書記,2017年為其主政天津的第一個完整年份。2018年年初,天津濱海新區宣布調減了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約三分之一。
2016年8月,云南省委書記李紀恒調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2017年為其主政內蒙古的第一個完整年份。2018年年初,內蒙古調減了2016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30億元。
2015年4月,李希由遼寧省長接任遼寧省委書記,陳求發則接任遼寧省長。2016年為李、陳主政遼寧的第一個完整年份,2016年年初,前任遼寧省委書記王珉落馬。2017年1月,遼寧自曝2011年-2014年財政收入造假。
數據造假更容易出現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時期。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增速下降至7%左右,進入新常態。諸如遼寧、內蒙古等資源型省份面臨的下行壓力更大。在GDP政績考核體系下,有地方官員容易在發展壓力下虛增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美化發展成績。
此前市場研究認為,黨政換屆確對經濟發展有影響,尤其是投資方面。
興業證券(7.290,-0.10,-1.35%)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政治周期對經濟的影響更多體現在換屆后第二年。其研究表明,過去八次全國黨政換屆中,有六次固定資產投資會在換屆后一年加快。但這種刺激的效果是有限和短暫的,到下一年又會大概率回落。
換屆的調整和激勵效應往往對經濟有較明顯的影響。從歷史經驗來看,換屆當年和次一年基建投資往往稍高于其他年份。
東北證券(8.480,-0.19,-2.19%)研究發現,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速、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以及信貸增速等三個代表指標,均呈現出黨代會后一年向上躍升的周期性變化規律,并且在十八大以來這一規律仍然穩健,這說明中國投資的換屆周期規律是較為穩定的。
多地主動擠水分 官員心里更踏實
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 ,這并非多地主動調減虛假數據的唯一原因,另有不容忽視的原因是:2019年將實施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
此前各地GDP加總后的數據長期超出全國GDP,飽受質疑。
據統計局官員介紹,實施地區GDP統一核算改革后,各省份生產總值核算由現行的省級統計機構核算,改革為國家統計局和省級統計機構共同開展的統一核算。地區GDP核算工作,將實現地區GDP匯總數據與國內GDP數據的基本銜接,準確反映地區經濟增長的規模、結構和速度。
地方官員因為面臨經濟發展的政績考核壓力,往往主動或被動對經濟數據摻水。筆者了解到,一些地方統計工作人員在收集微觀數據時,存在隨意填寫的現象。
因GDP造假增長帶來的連鎖反應是——地方財政收入也要與之匹配。一些地方稅務部門常用辦法是,將企業稅收返回后在收稅,如此幾次稅收額便實現大幅增長。
統計數據摻水問題并非僅僅存在于上述三省份中。2017年12月,審計署公布的一項數據顯示,云南、湖南、吉林、重慶4個省份的10個市縣(區)虛增財政收入15.49億元。
除了遼寧、內蒙古、天津公開承認調減數據外,亦有其他省份在主動擠水分。
一位地級市主官表示,該市去年經濟發展越來越實,包括經濟增長速度和一般公共財政收入,數據上更實了一些,把原來的水分壓掉了后心里踏實:“水分少了,說話底氣足了。”
該市去年全年公共預算收入增速僅略超1%,遠不及年初兩會時制定的目標。
近年來,各地越來越強調經濟發展的質量,“唯GDP論”逐步在官員考核體系中淡化。早在2014年,福建就取消34個縣市的GDP考核,2017年底海南省委亦提出,要徹底扭轉簡單以GDP增長率論英雄的政績導向,將取消12個市縣GDP等考核。
但高質量發展并非不要速度。一位官員近期曾對筆者表示,目前并不能放棄對經濟增長速度的要求,數量和質量并非對立,要在一定速度發展上追求質量優化,只是不要片面追求速度而不顧質量,“不要速度目標任務就沒法完成。” (新浪財經 劉金磊 發自北京)
新浪財經訊 1月16日消息
責任編輯:陳楚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