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上證指數實現“11連陽”,創下了近25年來紀錄。一邊則是盤面上個股“跌多漲少”,市場分化日益加劇。近期不少投資者都表示,“賺了指數沒賺錢”。
從資金數據反映的情況來看,盡管當前的市場中增量資金持續入場,但既有投資者離場的步伐卻也在加速,這說明了此波反彈行情并非全面牛市,而“盛宴”也僅僅屬于部分踏對節奏的投資者。而在當前市場整體成交量相對縮量的背景下,資金鎖定于藍籌和權重,這是導致市場大市值公司市值形成自循環式上行的直接原因。
而在機構之風漸盛的背景下,分析人士指出,上述市場風格不僅不會發生變化,甚至仍將加強。站在普通投資者的角度,這其中最大的啟示就是炒小盤、炒績差、炒重組的日子或已過去。遵循價值投資理念,挖掘真正有價值的潛力股,才能真正在未來的市場中賺到錢。
市場分化加劇
上周兩市延續了元旦后的超強走勢,截至周五,上證綜指報3428.94點,再度創下反彈以來新高,同時自2017年12月28日以來,上證綜指也已連續11個交易日上漲,刷新了1992年以來的連續上漲新紀錄。
相似情景在A股市場曾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2006年6月15日-6月29日,上證綜指連續11個交易日收陽線,但其中有兩個交易日是下跌的;第二次是2015年3月11日-3月24日,上證綜指連續10個交易日上漲,但是有一個交易日為陰線。回顧歷史數據,類似“連陽”多發生在牛市期間。如上述第一次“連陽”后,上證指數最終于2007年10月16日創出了6124點的歷史最高點。再如第二次,上證指數隨后也加速奔向了5178點的歷史次高點。本次超強的“11連陽”不僅為今年全年的交易開了一個好頭,同時也使市場本已高漲的信心更加鞏固。
那么究竟是何種力量推動本輪A股的持續反彈呢?目前普遍認為來自三股力量。
首先仍是機構投資者拉升以上證50為代表的大盤藍籌股;本月以來上證50指數(3050.3107,31.72,1.05%)漲幅達到5.53%,顯著高于同期上證綜指的3.68%和深證成指的3.82%。其次是陸股通資金呈現出持續凈流入的態勢;Wind數據顯示,自2017年12月28日滬指開啟單邊上漲模式以來,滬股通僅有一個交易日資金呈現凈流出,而深股通更是在此期間呈現出了連續凈流入。而在滬指“11連陽”期間,北向資金合計凈流入達近300億元。最后融資杠桿的力量也是助推A股指數創下“11連陽”的重要推手,至1月11日,兩市融資余額已升至10455.77億元的水平,創下近兩年的新高,自2017年12月28日以來,融資余額累計增長了186.97億元。
從風險偏好顯示出的情緒狀態來看,當前投資者的樂觀情緒仍在發酵,在增量和存量博弈格局下,行情短期或仍有望維持行情的既有方向。但不可忽視的是,另一方面,在滬指11連陽強勢反彈的背景之下,主力資金自本月4日以來的凈流出腳步卻也一天都未曾停下,且整體呈現出上升的趨勢。Wind數據顯示,兩市主力凈流出金額已從4日的65.11億元上升至12日207.79億元的水平。此外,近期兩市成交量方面呈現出的萎縮態勢也值得警惕,上周兩市成交額跌破5000億元關口的信號進一步說明了市場活躍度已有所降溫。
一面是增量資金持續入場,另一面則是存量資金離場步伐提速。面對指數的強勁反彈,不難發現,場內外資金似乎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而分析人士就此表示,對于市場方向的把握上,盡管當前的市場中增量資金持續入場,但既有投資者離場的步伐卻也在加速,說明了此波反彈行情并非全面牛市,而“盛宴”也僅僅屬于部分踏對節奏的投資者。
散戶退 機構進
在滬指“11連陽”的超強走勢中,也讓市場似乎嗅到一絲“牛市”的味道,“牛回頭”的呼聲也再次隨之高漲。回想2014年至2015年那輪A股波瀾壯闊的大牛市中,當時也屢屢就有“千金難買牛回頭”口號。的確,數據顯示滬指“11連陽”期間,A股市場出現上漲的個股數量為2288只,接近當前A股總數的2/3。不過,對于廣大股民來說,新年伊始被視為“紅包”的強勁升勢中,卻依然有投資者表示,賺了指數沒賺錢。
而據中證登1月9日披露的數據顯示,上周新增投資者數17.84萬,前值為22.42萬,其中自然人17.77萬,前值為22.35萬。這是自去年11月中旬以來該數據連續第7周呈現減少。對比上輪牛市時動輒七八十萬的新增投資者數量,當前的數據確實有些“慘淡”,顯然算不上“牛”。分析人士指出,廣大投資者在這罕見的11連漲期間其實多數不賺不虧,而散戶投資者在行情中處于被“邊緣化”的實態或是當前投資者開戶、入場興趣缺乏的最主要原因。
從交易結構來看,這一趨勢則顯現得更為明顯。海通證券(13.140,-0.09,-0.68%)(港股06837)在其發布的研報中指出,2014年至今,A股散戶投資者自由流通市值持股占比總體呈現出了下降趨勢,剔除一般法人,散戶持有自由流通市值占比從2015年6月的高點時的66.98%下降到了2017年9月的60.8%,其他機構投資者合計占比從2014年6月的33.02%上升到2017年9月的39.2%。由此看來,散戶占比下降,機構占比上升的長期趨勢已較為明顯。而在散戶投資者撤退,機構投資者大踏步邁進的背景下,A股行情的演繹風格也在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
天風證券表示,近年來A股市場最大的變化在于行情往往朝著一致預期的方向演繹。過去常言道“人多的地方不要去”,相反,現在人多的地方才會有更多人過來,而大批日成交不到1000萬元的“僵尸股”開始無人問津。在游資被監管、公募縮水以后,以保險、陽光私募、社保養老金、銀行資管為代表的穩健性絕對收益機構開始主導市場的話語權。而這些投資者的投資目標、策略往往趨同,最終導致了市場所謂的一致預期一再被應驗。因此在A股處在從極端散戶化向機構化過渡的背景下,未來在策略上也應更加重視“一致預期”。
而根據中證指數發布的數據顯示,在近期勁升的上證50指數中,前三大成分股中國平安(77.390,2.98,4.00%)(港股02318)、貴州茅臺(786.770,-1.65,-0.21%)、招商銀行(31.770,0.26,0.83%)(港股03968)所占權重分別達到15.40%、7.57%和6.21%。年初至今,三只個股升幅分別達到6.33%、13.04%、8.58%。可以說,上述三只個股構成了近期上證50指數和上證綜指上行的直接推手。此外,在滬指的“11連陽”期間,上述三只個股中,中國平安的逐日換手率在2%以下。而貴州茅臺和招商銀行的逐日換手率甚至都不到1%,籌碼相當集中。在當前市場整體成交量相對縮量的背景下,資金鎖定于藍籌和權重,這是導致市場大市值公司市值形成自循環式上行的直接原因。
可見,2017年以來,A股市場“以大為美”的審美風格仍在市場中延續。無論是“二八行情”、“一九行情”還是近期上證指數的“11連陽”,其背后的原因都無不指向市場中龍頭個股、大盤藍籌的強者恒強。此前已有不少觀點質疑這樣的市場是否正常,更有觀點直接指出,資金如此集中抱團大市值、大龍頭個股,本身就是很大的風險,而非正常市場狀態。不過分析人士則認為,綜合多方面因素來看,其實A股市場“強者恒強”的演繹風格符合當前市場的客觀現實,也符合證券市場自身的進一步發展方向。而從2017年的“二八分化”以及當前滬指“11連陽”中,最大的啟示就是炒小盤、炒績差、炒重組的日子或已過去。遵循價值投資理念,挖掘真正有價值的潛力股,才能真正在未來的市場中賺到錢。
藍籌仍在風口
2017年以來,大市值股票顯著跑贏市場。從各大板塊的漲跌幅來看,2017年以來大市值指數表現顯著強于中小市值指數。透過現象看本質,其實是實體經濟“馬太效應”的體現正是大市值龍頭的景氣度改善才是本質原因。
大市值龍頭的景氣度維持高位,2017年大市值龍頭的盈利增速為34.5%,遠高于一般龍頭盈利的中位數14.3%和全部A股17.7%的增速。這樣看來,大市值龍頭漲幅靠前并不難解釋,而市值效應的背后是結構上的景氣。也就是說,“業績為王”的投資風格仍將延續,在這樣的背景下,增量資金的選擇也將更加偏好那些業績向好、盈利穩定的企業,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藍籌股還在引領這一輪的指數向上前進。
而種種情況也一再說明,“馬太效應”、“強者恒強”的運行邏輯在2018年依然將持續強化。在機構主導之“風”漸盛中,藍籌仍將是未來一段時間行情演繹的主要風口。
東方財富(12.880,-0.35,-2.65%)證券表示,從2017年的收盤情況來看,上證50指數全年上漲25.08%,滬深300指數(4244.195,19.19,0.45%)(4243.9320,18.93,0.45%)上漲21.78%,中小板指上漲16.73%,深證成指上漲8.48%,上證指數上漲6.56%,唯創業板全年逆勢下挫,創業板成分指數下跌10.67%,創業板綜合指數(2192.500,-31.80,-1.43%)的跌幅更是達到了15.32%。上述數據明顯反映出藍籌白馬等權重股大幅跑贏市場平均漲幅,藍籌股時代已經來臨,創業板已呈現“被邊緣化”的態勢。此外,2017監管層年也已數次發出信號明確引導主流資金進行價值投資,并通過各類嚴監管舉措抑制純概念的投機性炒作,這也將繼續促使市場繼續偏好績優藍籌與白馬股,隨著市場向價值投資靠攏,以企業經營業績為選股導向的趨勢只會強化。
海通證券通過數據進一步指出,機構資金占比上升將使龍頭公司享受溢價。借鑒海外經驗,該機構指出,參考韓國經驗,隨著資本市場逐漸對外開放,機構投資者、外資的占比不斷提升,價值股、大盤藍籌股表現更佳。1997-2005年韓國外資持股占比快速提升,從9%提高到23%,期間KOSPI200/KOSPI的相對溢價率從1提高到1.2,而KOSDAQ/KOSPI的相對溢價率則從1降至0.3,大盤藍籌表現更佳。(KOSPI200指數、KOSDAQ指數可分別代表韓國大盤藍籌股、中小企業)。而A股機構投資者同樣偏好大市值、低估值的大盤藍籌股,2017年基金、QFII、保險的三季報重倉股市值均值分別為253億、380億和256億,遠高于全部A股市值均值178億;而2017年基金、QFII、保險的三季報重倉股PE(TTM)中位數分別為36倍、30倍和31倍,也低于全部A股估值中位數的42倍。機構投資持股占比提高將繼續強化龍頭股效應。
在上述背景下,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與其說是主動離場,不如說是因選股迷茫離場觀望的無奈之舉。符合市場審美標準的藍籌白馬顯然已遠非底部,此時再介入,就怕成為機構逢高出貨的接盤俠;但如果繼續持有“被邊緣化”的個股,恐怕此后也難有任何起色。既然市場“普漲共跌”的格局已經不復存在,分化成為當前行情的主要演繹形式,那么對于廣大投資者來說,后市精選個股將要遠比看對指數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