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部分小貸公司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網絡小貸業務,在提高金融服務普惠性、改善金融服務質效和降低金融服務成本等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資質審批不嚴、越權審批、高利放貸、暴力催收、非法經營等問題,潛藏較大的金融風險和社會風險隱患。
亞洲財經近日獲悉,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已于12月8日正式印發《小額貸款公司網絡小額貸款業務風險專項整治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整治方案》)。
《整治方案》顯示,本次專項整治主要排查小貸公司利用互聯網開展小貸業務的合法合規性,打擊無網絡小貸經營資質甚至無放貸資質卻經營網絡小貸的機構。并將重點從嚴格管理審批權限、重新審查網絡小貸經營資質、股權管理、表內融資、資產證券化等融資、綜合實際利率、貸款范圍、業務合作、信息安全、非法經營等11個方面開展排查和整治。
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本次網絡小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的整體部署和重大事項的協調處理,各省小貸公司監管部門在落實整治方案工作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按照“誰審批、誰監管、誰擔責”的要求具體負責本次專項整治工作,按進度推進摸底排查、分類處置等各項工作,按時做好專項整治工作總結匯報,提出長效機制建設建議。
此外,《整治方案》要求,各地的網絡小貸經營情況摸底排查應于2018年1月底前報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并以摸底排查結果為基礎,根據違法違規性質、情節輕重、風險程度和社會危害程度等因素于2018年3月底前完成對各類機構實施分類處置。
對于合規類機構,即已獲得網絡小貸經營資質的機構,按專項整治要求重新審查網絡小貸經營資質,對確認符合資質要求、依法合規開展業務的納入合規類機構繼續實施有效監管,督促其規范經營。
整改類機構分為2類:
一是對于已獲得網絡小額貸款經營資質,重新審查后發現不符合經營資質要求的,撤銷網絡小額貸款經營資質,嚴禁此類機構在其批設部門所轄行政區域外開展貸款業務,由機構提出整改計劃,監管部門監督執行。
二是對于已獲得網絡小額貸款經營資質,重新審查后確認符合資質要求,但在股權管理、 融入資金、綜合實際利率、貸款管理、貸款催收、貸款范圍、業務合作、信息安全等方面不符合專項整治要求和有關規定的,責令限期整改。整改后驗收合格的,繼續實施有效監管,督促其規范經營,發生違法違規行為的視情節輕重采取相應監管措施。整改后驗收不合格的,撤銷網絡小額貸款經營資質,并且依法予以處置,違法違規情節嚴重的堅決取締,涉嫌非法集資的按照處置非法集資工作機制予以查處。
對于取締類機構,即未經批準或不具備放貸資質卻經營網絡小貸業務的機構,依法予以嚴厲打擊和取締,責令其停止開辦網絡小貸業務,涉嫌犯罪的,移送相關司法機關。
《整治方案》還要求,各地應于2018年4月底向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報送本地區的整治總結情況(含長效監管建議)。
其中,長效監管建議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內容:針對全國范圍內線上經營網絡小貸業務的機構,跨區域線上、線下結合開展網絡小貸的小貸公司以及在省級行政區域內經營線上貸款的小貸公司,分別提出定義、監管體制、準入條件(注冊資本、股東資質等)、融資比例(表內、表外)、風控機制、信息披露、消費者權益保護措施等方面的監管建議。針對按《現金貸通知》要求,已經批準籌建、暫停批準開業的小貸公司,逐一提出評估和處置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