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逆全球化”思潮抬頭的國際貿易舞臺上,以技術法規、標準和檢驗檢疫要求為主要內容的技術性貿易措施,已取代關稅、匯率等傳統貿易壁壘,成為最新的“游戲規則”。
《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發現,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已成為我國出口面臨的主要障礙,并出現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蔓延,從單一產品向全產業鏈蔓延,執行主體多元化等新動向、新趨勢。國家質檢總局數據顯示,2016年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給我國出口企業造成的損失共計5300多億元,較2013年增加近30%。
面對日益升級的國外技術貿易措施,我國在應對方面已取得長足進步,多地實施建設研究評議基地等創新探索,應對能力正在穩步提升。與此同時,我國在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方面,也存在應對力量分散、行業組織應對乏力等諸多短板。
“技術籬笆”蔓延
當前,技術性貿易措施不再是發達國家的“專利”,正在迅速向發展中國家蔓延。同時,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影響也正從單一產品向全產業鏈,從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蔓延。
我國曾是世界摩托車出口第一大國。然而,曾經如日中天的我國摩托車行業,如今正在迎來迅速蔓延的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嚴峻挑戰。
今年以來,重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牽頭對我國七個主要省市的摩托車企業調查發現,作為世界摩托車主要消費市場以及我國摩托車出口主要目標市場,東盟國家此前沒有摩托車技術標準,但近幾年已參照歐美國家陸續出臺了技術法規、標準等嚴苛的技術性貿易措施,導致我國摩托車企業在東盟的市場份額大幅萎縮。
實際上,東盟國家“從無到有”的技術性貿易措施并非個例。
“曾主要存在于個別發達國家的技術性貿易措施,如今正在向發展中國家蔓延。”重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副局長蔡文彪說,曾經技術門檻較低甚至“零門檻”的發展中國家,正在參照發達國家標準,扎起嚴密的“技術籬笆”。
例如,《歐盟化學品注冊、評估、授權和限制法規》(REACH法規)生效后,韓國等國家也效仿歐盟出臺了嚴格的REACH法規,土耳其等國家的REACH法規正在醞釀中,原本接受我國技術標準的埃及等非洲國家也宣布將根據歐盟標準制定技術法規,我國與其簽訂的相關技術協議也被迫廢除。
國家質檢總局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技術性貿易措施通報數量前三位的國家和地區是美國、巴西和以色列,發展中國家已占據兩席,東盟、俄羅斯、非洲等國家和地區緊隨其后。
“近幾年發展中國家新出臺的技術性貿易措施數量已超過發達國家。”國家質檢總局國際檢驗檢疫標準與法規研究中心技術性貿易措施(TBT)咨詢部主任焦陽說,隨著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國家將技術性貿易措施作為貿易保護的工具。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日益廣泛化還表現為,正在從個別限量指標發展為名目繁多的限制或禁止性指標體系,其影響也從單一產品向整條產業鏈蔓延。
安徽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局長呂小斌說,以《歐盟能源相關產品生態設計指令》為例,該技術法規不只注重對能源相關產品本身的技術要求,而是涵蓋產品的設計、生產加工、包裝、運輸、進口、使用、報廢、回收的全產業鏈的技術管理要求,其影響已波及上下游產業,導致我國輸歐辦公設備、冰箱、空調、機電、音響等相關產品出口成本增加20%以上。
不僅如此,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覆蓋領域,也正在從傳統出口行業,向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蔓延。
去年4月至6月,江蘇雙雙高新科技有限公司的電動平衡車產品連續遭到美國六次退運,理由是產品表面存在劃痕影響銷售,貨值共計412萬美元。該企業負責人說,與美方溝通后才得知,美國消費品委員會此前剛剛出臺電動平衡車的UL2272標準認證,未經過認證的平衡車均以存在劃痕等理由被拒絕進入美國市場。
“此前,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多存在于傳統出口行業,近幾年,歐美發達國家針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性貿易措施呈不斷增長趨勢。”該企業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