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航集團旗下的海航投資近日發布公告稱,綜合考慮批文進度、公司現狀、未來發展規劃以及資本市場環境等各方因素,公司決定終止2015年度非公開發行股票事項,并向證監會撤回相關申報材料。這意味著,海航集團控股華安保險的愿景以失敗告終。
《國際金融報》記者梳理發現,海航集團全面退出新光海航人壽后,拿下了渤海人壽,又多次試圖通過旗下子公司控股華安保險。
然而,事與愿違。在本次海航投資定增計劃告吹之前,今年8月30日,“海航系”另一家控股公司渤海金控也終止了收購華安保險14.77%股權的計劃。
海航保險帝國夢受阻
根據海航投資披露的2015年非公開發行方案及有關公告,其擬向包括控股股東海航資本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海航資本”)在內的不超過10名特定投資者,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52.24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后擬用于以下項目:以229,961.55萬元收購華安保險19.643%股權,以292,477.76萬元收購新生醫療100%股權。
其中,收購華安保險19.643%股權包括兩部分:一是海航資本以持有的華安保險12.5%股權認購海航投資非公開發行股份;二是海航投資募集現金收購海航酒店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航酒店”)持有的華安保險7.143%股權。海航投資、海航資本、海航酒店為同一實際控制人。以上方案已于去年5月獲證監會審核通過,但尚未收到書面核準文件,海航投資公司延長該定增有效期的議案于今年6月遭股東大會否決。
海航旗下的渤海金控是去年7月30日宣布收購華安財險14.77%股份計劃的,當時擬定是從華安保險第二大股東廣州市澤達棉麻紡織品有限公司(下稱“廣州澤達”)處收購其所持有的全部股權。若按照海航系此前提出的收購方案,渤海金控收購后,將總計持有華安保險股份約為34.41%,這與保監會此前要求的“保險公司股東持股不超過1/3的監管紅線”相悖,監管障礙較大。
一位投資界人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海航集團激進名聲在外,一直高杠桿運作,使得監管層審慎,兩次沖擊華安保險控股股東地位失敗是必然結果。
海航投資表示,此次非公開發行股票的終止不會對公司的生產經營情況產生實質影響,目前公司生產經營正常。
根據海航投資10月14日發布的2017年前三季度業績預告,預計公司2017年1至9月凈利潤為300.00萬元至500.00萬元,上年同期為-2479.83萬元。
華安保險無控股股東
籌劃兩年多的定增計劃告吹,到底會對華安保險產生何種影響?
華安保險相關人士回復《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稱,“海航投資定增計劃終止后,對華安保險的影響在于,海航資本將不再以持有的華安保險12.5%股權認購海航投資非公開發行股份。由于海航投資和海航資本為同一實際控制人,因此對華安保險股權結構不產生實質性影響,從而對華安保險戰略發展不產生實質性影響。”
截至目前,海航投資持有華安保險7.143% 股權,海航資本持有華安保險12.5%股權。海航投資和海航資本為同一實際控制人,兩者合計持有華安保險19.643%股權,位居第二大股東。而特華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持有華安保險20%的股權,為公司第一大股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