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長安董事長互換,中國汽車產業或將出現“千萬級巨無霸”
7月31日晚間,關于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董事長徐平和中國長安汽車(000625,股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徐留平將進行職位對調的消息,在行業內擴散開來。
一汽集團和長安汽車兩家公司并沒有在第一時間對此事辟謠,這無疑助長了人們的猜測。
一時間,關于央企兼并重組、一汽將和長安合并成“千萬級巨無霸”的消息飛速地傳遞開來。
“掌門”對調早有先例
事實上,這并不是第一次出現央企“掌門人”間職位對調的情況,也并不是第一次發生在一汽。
2015年5月,曾擔任過一汽集團董事長的竺延風被調往東風汽車(600006,股吧)擔任董事長,而原東風汽車董事長徐平則被委以一汽集團董事長的重任。
2015年是央企兼并重組的“大年”,國家核電和中國電力合并成立了國家電投,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合并為中國中車(601766,股吧),遠洋運輸、鋼鐵、冶金等行業也出現了類似兼并或合并的案例。
在這樣的背景下,汽車行業和證券市場當時都在炒熱一汽集團和東風汽車即將合并的話題。
他們給出的理由也相當充分:
一是中央政府當前正在推動央企兼并重組;
二是一汽集團和東風汽車(原名“二汽”)有很深的歷史淵源,合并障礙較小;
三是一汽集團體制積弊嚴重、自主品牌發展嚴重滯后,需要自主實力較強的東風汽車帶動。
在這次央企“掌門人”職位調動完成后的兩年時間里,一汽集團和東風汽車兩家公司先后達成了一系列合作協議,旗下高級領導也在不斷對調崗位,如原第一汽車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安鐵成和原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邱現東以“人才交流”的方式入駐對方公司……
“三強”合體成“巨無霸”?
就在各方都以為一汽集團和東風汽車積弊已深,改革需要緩步推進的時候,一汽集團董事長徐平和長安汽車董事長徐留平職位對調的消息傳來。
而且,在5天前,國務院辦公廳才發布了《中央企業公司制改制工作實施方案》,規定到2017年底國資委監管的101家中央企業全都完成公司制改制工作。
不少汽車行業人士和相關分析師都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中央政府或許是打算在國企改革的大潮中,對國務院國資委管轄的一汽集團、東風公司、長安汽車等三家汽車類央企進行重組,在中國市場打造出一個“巨無霸”級汽車公司,這家公司的年產銷量將達到千萬輛級別。
根據三家車企發布的2016年銷量數據,一汽集團2016年銷量為310.6萬輛,東風公司2016年銷量為427.7萬輛,長安汽車2016年銷量為306.3萬輛,三家公司累計銷量1044.6萬輛。如果三家汽車公司合并為一家,那這個“巨無霸”將可以在全球范圍內跟大眾汽車、豐田、通用汽車以及雷諾-日產聯盟在銷量上一較高下。
這樣的“巨無霸”真的強嗎
然而,令人黯然的是,三家車企中合資公司的銷量占比重非常大。
在2016年,一汽集團旗下合資公司的銷量為259.9萬輛,占83.7%;東風公司旗下合資公司的銷量為290萬輛,占67.8%;長安汽車旗下合資公司的銷量為134.5萬輛,占43.9%。
三家車企旗下合資公司累計銷量為684.4萬輛,而自主品牌的銷量僅約360萬輛,也就是總銷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而從營收和利潤來看,2016年,三家車企的營收總和為1886.1億美元,而利潤僅為53.6億美元。
眾所周知,自主品牌當前很難與合資公司抗衡,自主品牌生產和銷售的車輛大多屬于低端車型,利潤相當微薄。如果從這個合并營收和合并利潤中拿去合資公司的部分,那自主品牌的營收、利潤數字要多難看有多難看。
相關分析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從現在的情況來看,三家車企合并似乎是大勢所趨,但是要想讓自主品牌真的強大,還要看后續的體制改革能否適應當前的市場機制。
央企改革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做大做強”,其中更需要自主品牌來扛起大旗。但是,汽車不是遠洋運輸,不是電力,更不是高鐵,它與市場、與消費者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除了高技術難度以外,汽車更需要在成本和規模之間達成平衡,對整個體系管理的要求要遠遠超過遠洋運輸、電力、鋼鐵、高鐵等。
如果試圖以資源推積的方式造就強大的自主品牌,那么以一汽集團、東風公司和長安汽車多年依靠合資公司營收的積累,早就可以完成這樣的任務,不需要通過三家車企合并的方式來完成。
強大的自主品牌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鍛造”出來,依靠市場對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優勝劣汰,最后“勝者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