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場持續走弱,IPO速度過快成為備受爭議的一個重點。對于IPO對市場的影響,有兩派截然不同的觀點。悲觀者認為,持續的IPO“抽血”令A股不堪重負,嚴重影響了市場信心。樂觀者認為,目前證監會的融資政策明顯是限制定向增發,把更多的資源向IPO傾斜,IPO的規模明顯比再融資要小,因此目前的融資壓力其實不是很大。值得關注的是,在前期涌現出不少中央媒體質疑IPO過快之后,新華社最新撰文為IPO正名,表示“IPO常態化可以給力實體經濟 股價最終還看公司質量”。有網友分析認為,目前共識并未形成,政策難有大的轉變,近期IPO企業的家數可能略微下調,但絕不可能大幅下調。
新華社:IPO常態化可以給力實體經濟 股價最終還看公司質量
日前,新華社撰文為IPO正名。文章指出,IPO家數雖多,但融資總量占比不大。“有機構統計顯示,盡管2015、2016年新股發行提速,發行家數分別為223、227只,但實際上單只新股募集資金平穩,保持在6至7億元。2017年以來,單只新股的募集資金平均為5.5億元,規模更是穩中略降。此外,2014至2016年,A股市場整體募集資金(IPO、再融資合計)分別為7490、15215、18355億元,其中IPO募集資金分別為669、1576、1476億元。三年的IPO融資占比均在10%左右。從整體募集量和單只平均募集額上看,IPO整體融資量并不大,對資金‘抽水’影響相對有限。”
受訪的專業人士認為:“對于目前每天都有2、3只新股發行的新常態,無論是對比A股50多萬億元的總市值,還是近期單日3、4千億元的日均成交金額,這些新股所占用的資金可以說是微乎其微的。與此同時,2016年初新股申購的游戲規則改變之后,股民打新不需要預繳款,也打破了打新資金的抽血效應”。
文章認為,長期來看,股票價格走勢最終還是要看上市公司質量、發展潛力、分紅水平等決定因素。
輿論觀點分歧較大 IPO減速難度較大
目前,輿論對IPO的討論開始升溫,但分歧依然較大。悲觀者認為,持續的IPO“抽血”,令A股不堪重負,嚴重影響了市場信心。樂觀者認為,目前證監會的融資政策明顯是限制定向增發,把更多的資源向IPO傾斜,IPO的規模明顯比再融資要小,因此目前的融資壓力其實不是很大。
前期,包括央視在內的多個中央媒體均發聲對目前“IPO速度過快”提出質疑,上述觀點在投資者群體中引起強烈共鳴。畢竟從整體上看,目前投資者要想從A股市場掙錢實在是太難了。有統計顯示,剛剛過去的2016年,投資者人均虧損數萬元。近期,股指又逐步走低,創業板指數更是逼近2015年股災以來的新低,引發“股災4.0”是否到來的討論。在此背景下,頻密的IPO無疑成為投資者質疑的首要對象,畢竟新股融資一直以來都是牽動市場神經的高度敏感話題。
然而從最新的動態來看,目前各界對于IPO的觀點并未形成共識,在此背景下,較快的IPO速度仍會持續。分析認為,短期內市場走弱,可能會減少少量的新股家數,但實質性的IPO減速似乎難以出現。
《投資快報》發自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