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2016年我國經濟運行如何?
10日,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在國新辦就“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時介紹,預計2016年全年GDP增長6.7%左右,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已經超過1300萬,CPI全年溫和上漲2.0%。
針對近期熱議的企業稅負問題,徐紹史表示,一些個案具有它的特殊性,不必過分解讀。目前我國市場仍具競爭力,依然是外資最佳投資國之一。2016年,通過簡政放權、減稅降費來降低企業的成本,取得了積極的成效,預計為企業降低成本1萬億元左右。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重點任務,除了企業“降成本”外,“三去一降一補”均已初見成效。徐紹史表示,2017年,去產能還要嚴厲控制新增產能,制定房地產業健康平穩發展的長效機制,利用市場化和法治化去杠桿,遏制住非金融企業杠桿率的上升,還將通過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更好地撬動社會投資,特別是推進PPP,補齊公共服務和公共設施的短板。
談 宏觀經濟
預計2016年GDP增長6.7%左右
應該說,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十三五”有了一個良好的開局。
2015年年底和2016年年初,不少人士對中國經濟的運行并不樂觀,甚至有點擔憂。有的機構甚至預言中國經濟可能出現“塌方式”下滑、中國經濟可能會硬著陸等。在2016年的“兩會”上,徐紹史就回應,這些預言和預判都會落空。
“看中國經濟還應該有兩個視角,一是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它的速度在變化,結構在優化,動力在轉換,要從這個角度來看。二是要看中國經濟的態勢、走勢和趨勢,這樣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徐紹史表示,事實證明了這一點。
徐紹史說,過去的一年,我國確實面臨著非常嚴峻復雜的內外經濟環境,“我們沒有搞‘大水漫灌式’的刺激總需求,而是實施區間調控、定向調控、相機調控、精準調控來應對各種風險挑戰”。
“應該說,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十三五’有了一個良好的開局。”徐紹史表示,2016年,一、二、三季度GDP增速都是6.7%,預計全年也可以在6.7%左右;城鎮新增就業已經超過1300萬,CPI全年溫和上漲2.0%。
而根據IMF近期發布的報告,2016年中國為全球經濟增速貢獻了1.2個百分點,美國和歐洲分別是0.3和0.2個百分點。按照這個比例,我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可以達到30%多。事實上,從2009年首次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第一大貢獻國以來,我國持續為全球經濟提供了充足的動能。
談 經濟熱點
“營改增”為企業減負約5000億元
下一步會進一步關注企業的訴求,進一步完善政策,簡政放權、降稅減費,進一步減輕企業的負擔。
在2016年的年末,隨著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的一段訪談,我國企業稅負成為熱點話題,不少專家和學者甚至提出“死亡稅率”。這個話題也引起徐紹史的關注:“曹德旺董事長,可能還不止他一個,另外還有些企業也反映了一些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問題。”
但徐紹史同時也認為,一些個案具有它的特殊性,不必過分解讀。企業稅負成本既要看到絕對的成本,也要看到相對的成本;既要看個案,也要看總體;既要看成本競爭力的指數,也要看構成指數的具體數值,這需要做客觀科學的分析來比較,全面考慮。
“我依然相信,我們國家的市場還是很有競爭力的,依然是外資最佳投資國之一,同時也非常關注這些企業的訴求。”徐紹史說,2016年,通過簡政放權、減稅降費來降低企業的成本,取得了積極的成效。“我大體算了算,去年我國在降低企業成本方面大數大概有1萬億元。”
其中,自2016年開始,我國開始全面推進“營改增”,2016年為企業減少稅負大約5000億元,涉企收費清理方面特別是進出口環節、銀行卡刷卡的收費定價機制等,大概減少了560億元。這樣減稅降費共有5500億元。另外,利息負擔方面,去年1—11月利息減少787億。
用能方面,企業成本減少了2000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物流成本一直居高不下,這在2016年有所改觀。徐紹史介紹,通過航道疏通、樞紐互通、江海聯通、關檢直通四大暢通工程,以及公路甩掛運輸、無車承運人等措施,整個物流成本降低了350億元左右。而通過簡政放權,制度性交易成本也大大下降。
徐紹史表示,下一步,會進一步關注企業的訴求,進一步完善政策,簡政放權、降稅減費,進一步減輕企業的負擔。建議企業在注意用好國家政策的同時,練好內功、加強管理,努力降本增效,企業成本下降就會取得更快地進展。
談 改革進程
2016年去產能任務提前超額完成
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重點任務,“三去一降一補”均已初見成效。
將簡政放權,進一步降低制度交易成本;減稅降費,今年會有更大的力度,尤其是要清理紅頂中介的不合理收費。
徐紹史透露,2016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開局之年,目前總體設計已經完成。而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重點任務,“三去一降一補”均已初見成效。
其中,2016年去產能的年度任務已經提前超額完成,商品房待售面積從去年1月份以來已經連續10個月下降,市場化債轉股和企業兼并重組也在有序推進,實體經濟的成本有所下降,重點領域的補短板工作也取得了積極成效。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我國重大戰略部署,今年任務更加艱巨。徐紹史介紹,今年來看,去產能應該更好地利用市場化和法治化的手段,要有更加嚴格的技術標準和規范,更加嚴格的淘汰落后產能的標準,還要嚴厲地控制新增產能,嚴厲地打擊違法違規行為。此外,去產能將進一步擴圍,一些產能利用率低、過剩產能比較嚴重的領域也會納入范疇。
“去庫存,現在我們碰到的矛盾是一二線城市的高房價,三四線城市的高庫存,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分城施策。最近房價已經得到有效控制,正在制定房地產業健康平穩發展的長效機制,包括一些法律法規規定和財政金融政策。”徐紹史說,要把棚戶區改造的貨幣化安置和城鎮化過程中消除三四線城市的庫存結合起來。
去杠桿方面,徐紹史說,要利用市場化和法治化的辦法,進一步有力、有序地推進,這是一個目標。另外,要遏制住非金融企業杠桿率的上升,絕對不能比現有水平再提高,在這個過程當中還要防止少量企業的惡意逃廢債。
降成本方面,還將簡政放權,進一步降低制度交易成本;二是減稅降費,今年會有更大的力度,尤其是要清理紅頂中介的不合理收費。補短板方面,將以“十三五”規劃確定的165個重點工程和重點項目為主體,通過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更好地撬動社會投資,特別是推進PPP來補齊公共服務和公共設施的短板,更好地服務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