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劍(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牡丹亭記題詞》中那段膾炙人口的話,是寫給杜麗娘的,更是獻給亡妻吳孺人的。湯顯祖用體溫溫暖墨汁,攤開一卷素箋,為愛人,為那個日思夜想,祈盼在牡丹亭還魂相見的愛人寫上一篇墓志銘。
蘇州昆劇院青春版《牡丹亭》海報
蘇州昆劇院青春版《牡丹亭》海報
一
那時,他還是云嶺天空下的一個少年,文學的啟蒙是否由《牡丹亭》始,尚不可知。只曉得秋天最愜意的事,莫過于金風從鄉(xiāng)場上掠過,吹成一座座高高的稻谷堆,那谷堆有三四層樓高,一個挨一個。少年借著兩個谷堆的距離,攀爬而上。傍晚剛落過太陽雨,夕陽一照,稻穗有點發(fā)熱。躺在谷堆中央,暖暖的,可望星空,感覺天與地連得如此之近。天幕落下,夜空深邃,藍得出奇,像他后來見過的蒙古族人民的藍哈達。北斗七星鑲嵌在穹窿上,頂部朝北。仲秋后天熱,螢火蟲一閃一滅,在夜空里飛來撞去,幫七夕鵲羽續(xù)搭天橋。不,抑或是清涼寺前的奈河橋吧,一葉孤舟靠岸,螢火蟲不絕于夜空,炒豆蟲也在黑燈瞎火里飛來飛去,誤撞佳人,橋那邊,他看見杜麗娘凄婉佇立,她在等誰呢?
二
湯顯祖掛冠歸鄉(xiāng)八年了。“玉茗堂四夢”已成,《牡丹亭還魂記》先在江西宜黃腔戲班上演,一戲驚艷臨川城。撫水上下,城郭、村落,凡有井水處,都在傳唱“還魂記”。金溪竹橋木刻版的《牡丹亭》,一時洛陽紙貴。婁江有位叫俞二娘的女孩,秀慧能文詞,年方二八,花季般的年華,人未出閣,卻“酷嗜《牡丹亭》傳奇,蠅頭細字,批注其側(cè)。幽思苦韻,有痛于本詞者”,深感女兒命薄,像杜麗娘一樣,郁郁寡歡,“斷腸而死”,十七歲惋憤而終。從纖手中滑落的,竟然是《牡丹亭》的金溪木刻本。湯顯祖得知此事,揮毫題詩《哭婁江女子二首》:
畫燭搖金閣,真珠泣繡窗。如何傷此曲,偏只在婁江?
何自為情死,悲傷必有神。一時文字業(yè),天下有心人。
神游,花殤,情死!魂還?金縷曲,還魂夢,倩誰掬一抔悲愴淚。湯顯祖之哭,僅僅是因《還魂記》而傾情的杜麗娘,或許讀書斷腸的俞二娘?也許是,但并非如此。寫下這兩首青春斷魂詩,湯顯祖淚濕衣襟,將狼毫擱到筆架上,起身,踱步小軒窗前。遠眺,臨川的初冬,撫水煙雨連城郭,云低寒江闊,幾聲斷雁西風,叫得他心都碎了。往東望,極目文昌里靈芝山的湯家祖墳地,不遠處,正覺寺里,正房吳孺人已經(jīng)停柩二十二年了,還在等他,百年之后共一穴,于靈芝山合墓而眠。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前朝詞人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詞》在撞擊湯顯祖的心扉。《牡丹亭還魂記》,雖取材于六朝志怪筆記《幽明錄》,或唐傳奇之類的雜書,但何嘗不是寫給自己的夫人吳孺人的。掐指算來,妻子走了二十二年了,可是她活在湯顯祖記憶中,那是一位嬌娘如夏花粲然的花凋,斯人已矣,死又何妨。生生死死,方死方生,《牡丹亭記題詞》中那段膾炙人口的話,“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是寫給杜麗娘的,其實也在映照湯顯祖的癡情,更是獻給亡妻吳孺人的。
孤雁長鳴,云與風碰撞,驚雷回響在臨川城的閭里,誰在歌詠喊撫水?二十二載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彼時,湯顯祖五十六歲了,妻子是在他春闈及第后第二年去逝的。往事如煙雨,魂斷南飛雁。一如軒窗上空的冷云,風一吹,便散去了。可是,身為男兒,湯某人辜負了愛妻一片苦心與深情啊。宦門深似海,二十二載過矣,他僅為一個區(qū)區(qū)小吏,南京留都禮部祠祭司主事,一干就是八載,基本是個閑差,無所事事。春祭到了,帶上祭品、冥紙、牛羊,到高皇帝與徐達等幾位大將墓前,紙船明燭照天燒,當然也不忘給神道兩邊的石翁仲、石獅、白象、石馬擺上祭品,上幾炷香,再假模假式地讀一篇祭文,表示一下虔敬,此事,張岱在《陶庵夢憶》首篇皆備述矣。湯顯祖在金陵城的生活好壓抑,與官場中人老死不相往來,對主流文學也嗤之以鼻。王世貞那時任南都刑部侍郎、尚書,是明中期復古派的代表人物,湯顯祖又是其弟王世懋的下屬,他卻與文友合流,將大明文壇的主將李夢陽、李攀龍、王世貞當作靶標,譏笑“復古派”不過是拾漢史唐詩牙慧,用漢史唐人的詩句詞眼來涂涂抹抹,多有剽竊之嫌。明朝一代文豪成了俎上之論,王世貞聽完,啞然失笑,亦無可奈何。討檄官場,近交野老,湯顯祖真有點離經(jīng)叛道,與一代怪人李贄和禪師神交后,令他對仕途遂生惡感,去意彷徨。
檄文如劍筆,先是一紙《論輔臣科臣疏》,劍鋒直指首輔申時行與科臣楊文舉、胡汝寧,指居相權(quán)之首、科臣之要,卻拉幫結(jié)派,貪贓枉法,苛掠饑民。最終,連萬歷皇帝也給捎上了,登基二十年,荒于朝政,昏庸無能,致使朝綱不振。疏文送到龍案上,神宗龍顏大怒,放肆!一紙疏文九重天,刺配雷州路八千,像當年蘇軾一樣,貶天涯海角去吧。到徐聞縣當一個小小的典吏。衙齋臥聽椰林風,隔海只夢東坡踏莎行,些小典吏,至多是一個九品官。湯顯祖在一點點墜落,一年后獲赦,內(nèi)遷浙江遂昌知縣。這時,湯顯祖還是想做點事了,“去鉗剭,罷桁楊,減科條,省期會”,建射堂,修書院。下鄉(xiāng)勸農(nóng)豐田,與青衿子秀切磋文章,多少有點善政之舉。可是到了年關(guān),他卻做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事,讓典獄吏打開大門,放囚徒回家過年,一時朝野嘩然。湯顯祖自知待不下去了,請辭回家,專心寫戲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