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農業農村部發布《農業用基因編輯植物安全評價指南(試行)》,近日又公布了《農業用基因編輯植物評審細則》。一年多的時間里,兩次出臺基因編輯植物的安全管理規定,為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制度支撐。農業用基因編輯植物和轉基因作物有何區別?如何進行轉基因安全評價?老百姓是否可以放心食用轉基因食品?近日,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魏雪濤圍繞“轉基因安全評價與食用安全”話題,展開科普交流。
訪談中,魏雪濤首先介紹了基因編輯植物和轉基因作物的區別。他指出,基因編輯和轉基因的產生過程不同,基因編輯不引入外源基因,僅對作物自身基因進行修改。而轉基因則是在植物或者動物體內導入一個外源性的基因片段,該基因片段可以來源于物種本身,也可以來源于近源種或其他物種。
魏雪濤從毒理學角度分析了轉基因產品的安全性。他表示,任何物質都可能有毒性,而決定其毒性大小的是劑量。例如,飲用水本身沒有問題,但人們飲用過量之后就會出現健康問題;食鹽本身沒有毒性,但攝入過量就會引起慢性病影響健康。同樣的道理對于蛋白來說,要判斷其是否有毒性,需要用特定的毒理學實驗去判斷。
“另外,還要考察蛋白的致敏性,觀察它和現有的致敏原的蛋白結構是否相似,因為蛋白的結構相似就隱含著可能具有相同的生物學活性。第二步,我們再看蛋白進入體內以后會不會被消化,它在加熱后會不會穩定,一個蛋白具有免疫源性往往跟它的空間結構相關,但是如果在加熱之后它的空間結構破壞,那么它的蛋白的鏈會斷裂。它在我們的消化道里面,無論是在胃液或腸液中,它能夠被消化的話,變成寡肽和氨基酸,就和我們吃的雞蛋的蛋白、牛肉的蛋白沒什么區別了。那么通過這樣一系列的實驗就能驗證這個蛋白對我們人體健康是不是有風險。”魏雪濤說道。他強調,經過安全評價后獲準上市的轉基因產品是安全的,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吃得安全、吃得健康是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魏雪濤坦言,當前國家高度重視食用安全評價,通過設置重大課題時引入新課題,不斷對于基因編輯植物和轉基因作物進行研究,論證并闡明其安全性,讓老百姓更放心地食用。同時,從安全評價的角度,國家也在不斷改進、修正評價方案,充分確保獲得安全證書的產品是安全可食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