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不知道為什么好奇心不被認為是更重要的領導特質。我從來沒有感到過無聊,一分鐘也沒有。每天醒來時我都會為要學習的所有新事物而興奮不已。
【資料圖】
2、我從來沒想過要把戴爾變成下一個蘋果或三星。我真正想做的,是把今天的戴爾變成明天的戴爾。
3、我知道一家公司的領導通常會得到比其自身應得的更多的贊揚或指責。這只是領導力的一部分:你可能很快就會從英雄變得一文不名。
4、如果你有一家公司,它的收入、利潤和股價都在下降,那么無論公司文化有多好,它都不會是一家偉大的公司。
5、大型科技公司的真正轉型是極其罕見的。由于公司在成長過程中具備的特定能力和客戶群,尋求變革只會舉步維艱。畢竟老虎身上的條紋是揭不掉的。
6、當你創辦的公司正在為生存而戰時,你會不惜一切代價。然而,你在獲勝后所做的,才是區分一家偉大的公司和一家優秀的公司的關鍵。
7、要友善,但也要贏。
8、如果你不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或是你沒有積極的冒險意識,你就很難創辦公司。
以上,是戴爾公司創始人邁克爾·戴爾,在2023年4月的自傳新書《進無止境》中,分享的自己關于企業運營的原則、經驗及教訓。
微軟首席執行官納德拉認為“這是一本適合企業家、領袖和夢想家的書。”橋水基金創始人達利歐則說,“邁克爾·戴爾將帶你進入如何締造一個商業帝國的真實世界,對于那些有著相似經歷的人來說,這是一份很棒的禮物。”
6月2日,$戴爾科技(DELL.US)$公布了2024財年第一季度業績快報,營收超出市場預期,達到了209億美元,同比降低20%,減少幅度小于分析師平均預期的22%;凈利潤為5.78億美元,同比降低46%;攤薄后每股收益為0.79美元,同比降低42%。
由于PC市場需求持續低迷,2022年全球PC出貨量同比下降16%,2022年第四季度同比下降近29%。
顯然,戴爾公司的總體業績下滑也受到了整個行業下滑的影響。但戴爾公司仍然展現出了良好的發展態勢,即使季度收入按年跌20%至209.22億美元,但仍高于市場預期的202.7億美元,
美國最新的聯邦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5月25日,美國財政部只有388億美元現金。而根據彭博億萬富豪指數,身價超過“山姆大叔”現金總額的,有31位億萬富豪,其中就包含巴菲特、扎克伯格,以及戴爾。
然而,在過去十年的大部分時間里,戴爾在公開場合極其低調。但是他的商業成果卻替他發了聲。
11年前,硅谷和華爾街都把戴爾和他所創立的公司撇在了一邊,認為其最終將和Palm或黑莓一樣在技術變得無足輕重。
可戴爾沒有放棄。2013年,為了避開公眾的質疑,戴爾和銀湖投資公司(SilverLake)聯手,以249億美元的價格將公司私有化,這成為了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規模最大的科技杠桿收購案例。
2015年,戴爾卻變魔術般地拿出了670億美元,收購了IT基礎設施巨頭EMC,從而成為全球科技市場最大規模的并購交易。
經過多年的持續轉型,戴爾已成為一家為互聯網公司“提供水電”的公司,致力于為企業構建數字未來,并且創下了有史以來最高的收入、利潤和現金流。
《進無止境》是戴爾的第二本自傳,24年前,33歲的他出版了首部自傳作品《戴爾戰略》。如他在本書中所言,當時那部作品中,他小心翼翼地掩蓋了自己最深刻的感受與思考。
在新書的敘述中,有兩條主線:
一是他從一個斗志昂揚、充滿激情且富有創業精神的少年變成一家全球性企業的CEO,二是他在事關公司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以難以想象的魄力和勇氣將戴爾公司從虎視眈眈的敵手中保全下來,順利推進公司私有化及帶領公司強勢轉型的故事。
在書中,他第一次揭示了戴爾公司成立38年以來的起起落落的“三場戰爭”:一場是發起之戰,一場是私有化之戰,一場是轉型并購之戰。
這種勇氣和魄力,俞敏洪應該深有感觸,他談及這本書時說道:
“所謂‘勇者無懼’,說的就是像邁克爾·戴爾這樣的人。看他寫的《進無止境》,你會被他對戴爾公司的熱愛以及為之一次次全身心投入的激情所感動,也會贊嘆于他是如何一次次力挽狂瀾,智慧地將戴爾打造成堅不可摧的模樣的。
他有一句話說得好:‘當你創辦的公司正在為生存而戰時,你會不惜一切代價。’所以,當我們能夠堅韌地去做認定之事的時候,什么困難都不值一提。”
我們也能從這部自傳中,看到一位創業者從小就保持的好奇心和洞察力。學生時代的戴爾,熱衷于拆裝各種電子產品,從電話、電視到收音機,他“解剖”了家中所有的電子產品,再將它們復原。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并未橫加指責。
想起了喬布斯的“Stayhungry,Stayfoolish”,優客工場創始人毛大慶的翻譯很到位:“好奇心與謙卑同在”。
今天這篇文章將和大家共讀這本書中有關戴爾創業的故事和他的一些思考。
1、創業精神于我而言,就像呼吸的空氣那般平常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得克薩斯人,在休斯敦出生并長大。在我生命的頭14年里,我同我的父母、兄弟史蒂文和亞當住在梅爾蘭葡萄街5619號一棟簡陋的單層住宅里,梅爾蘭是休斯敦市西南部一個猶太人聚居區。
我的母親洛林和父親亞歷克斯都是雄心勃勃的人。他們在20世紀60年代從紐約搬到休斯敦,因為我父親聽說,作為得克薩斯州最大的城市,休斯敦不僅文化多元、熱情包容,而且充滿了機遇。他了解得沒錯—休斯敦正在蓬勃發展。
我母親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女性,在數學和金融方面有著特殊的天賦。我總是愿意相信,她把自己的一小部分天賦和好奇心遺傳給了我。
她是家里的理財高手。在她和父親搬到休斯敦后不久,她就著手投資股票和房地產,并做得風生水起。在我上初中時,她獲得了證券從業資格證,成了一名股票經紀人,先后為投資大亨E.F.赫頓(E.F.Hutton)和佩恩·韋伯(Paine Webber)工作。
我小時候精力十分充沛,對很多事物都很感興趣。我的好奇心太旺盛了,在這一點上,家里沒有人能比得過我。
好奇心也是我父母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非常看重的一個特質。其他人家的小孩可能會因為這些“特質”而受到懲罰,而我父母只會一笑置之。我們三兄弟總會把家里的東西拆開,看看它們是怎么工作的。
我的專長是拆解任何與電有關的東西—電話、電視、收音機。大多數時候,我都可以把它們復原。
我父母不喜歡運動,周末我們不會閑坐著看比賽。他們談話時從不談一些家長里短,而是一直在討論經濟問題,比如美聯儲正在做什么,油價、利率、貨幣和股市情況如何。
我們家訂閱了《福布斯》、《財富》和《巴倫周刊》;我們過去喜歡看路易斯·魯凱澤(Louis Rukeyser)主持的財經評論節目《華爾街一周》(Wall Street Week)。
甚至在我母親開始做股票經紀人之前,她就飽讀了很多價值線投資書籍,里面羅列了很多公司的信息。漸漸地,我也耳濡目染,沉浸其中。
在達比老師的課上,我接觸到了《字節》(Byte),它是一本關于微型計算機和微處理器的雜志。我立馬訂閱了一份,每期都會從頭讀到尾,百看不厭。
在其中一期上,蘋果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史蒂夫·沃茲尼亞克(SteveWozniak)發表了一篇文章,講述了蘋果公司即將第二次進入個人電腦市場—他們將推出AppleⅡ(第二代蘋果機)。
沃茲尼亞克寫道:“對我來說,個人電腦應該小巧、可靠,使用方便、價格低廉。”
這篇文章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
之后的文章詳細介紹了AppleⅡ。與TRS-80以及CommodorePET2001不同,蘋果的新機型將配備彩色顯示器。
沃茲尼亞克接著說,與AppleI(第一代蘋果機)不同,AppleⅡ將具有“更大的內存容量、只讀存儲器(ROM)Basic語言編譯器、彩色視頻圖形,以及點圖形和字符圖形,還有擴展系統軟件”,更不用說可選的游戲操縱桿了。
看完那篇文章,我覺得自己必須擁有一臺。
我懇求父母給我買一臺。當時,AppleⅡ的標價是1298美元,相當于今天的5000美元,但最關鍵的是(我提醒父母),我可以用自己的積蓄來付這筆錢。
一個13歲的孩子怎么會有那么多錢?
創業精神于我而言,就像呼吸的空氣那般平常。我很早就發現自己喜歡賺錢:我覺得這很有趣!
所以我去打工了。我還在一家珠寶店找到了一份推銷珠寶的工作。每完成一單交易,我都會得到一筆提成。
此外,我還收集郵票,并在郵票拍賣會上把它們轉手賣掉。我經常參加這類拍賣,直到我意識到拍賣師也拿走了一定比例的提成。
于是我想,為什么不繞開中間人呢?我說服了一些朋友把他們寄售的郵票交給我,然后我用一根手指笨拙地在打字機上打出了一份12頁的目錄,上面列出了我們所有的郵票。
之后我在《林氏郵票新聞》(Linn’sStampNews)上刊登了一則“戴爾郵票店”的廣告,并把復印的郵票目錄寄給所有感興趣的人。就這樣,我順利地賣了一堆郵票,也賺了不少錢。
在我14歲生日的時候,我終于得到父母的同意,從銀行取出了將近1300美元的“巨款”,訂購了一臺AppleⅡ。
我激動極了,日夜盼望著它的到來,每天都度日如年。終于,我接到了美國聯合包裹運送服務公司的電話,得知電腦已經到了。
當我們回到家時,汽車還沒停下來,我就迫不及待地跳下車,小心翼翼地把電腦包裹搬到了自己的臥室,并將它從箱子中取出。
它散發著令人舒服的氣味,而我立即把它拆開了,因為我想搞懂它是如何運作的。我父母既震驚,又憤怒,而我欲言又止。
如果你不把它拆開,你怎么能真正搞懂它呢?無論是組裝,還是拆卸,AppleⅡ都是一款經得住時間檢驗的產品。
它的其中一個美妙之處,在于它的開放式架構:每個電路都有自己獨特的芯片,你可以隨意變換這些電路并修改它們。你可以重新編程BIOSA,并對其進行升級。
“這真是太棒了。”我想。我可以給自己的電腦編程了。
不僅如此,我還有更多新發現。在互聯網出現之前,在CompuServe、Prodigy或美國在線(AmericaOnline)之前,曾有一種計算機公告牌系統(CBBS):使用全新發明的海斯調制解調器,你可以打電話,與全美各地的人深入交流,甚至一起學習、社交和玩游戲。
這對我來說太有趣了,于是我買了一個調制解調器,并建立了自己的“公告牌”。當然,要是我的父母拿起電話,聽到的是調制解調器鈴聲而不是撥號音,那就糟了!
因此,我打電話給西南貝爾公司(South western Bell),讓他們安裝了另一條電話線,這對我來說太重要了。
幸運的是,我父母并不生氣。相反,他們為我感到開心。
我對電腦略知一二這事,很快就傳開了。于是,我開始教附近的孩子們如何充分地利用他們的AppleⅡ。這成了我又一個收益不低的副業。
我還加入了休斯敦地區蘋果用戶群(簡稱“HAAUG”),大家每月都會在當地圖書館聚會一兩次,討論升級、交換零件和交流心得。我會和他們(幾乎都是男人)一起出去玩,這會給我改裝AppleⅡ帶來新的啟發。
休斯敦地區蘋果用戶群會給每個成員發送點陣印刷的月度簡訊,其中包含了以下重要信息:AppleⅡ最便宜的配件之一(此前從未被公開)是程序員助手#1,簡稱“PA#1”。
PA#1是一個2K字節的ROM芯片,可以插入蘋果的D0插口。它包含一個例程“庫”,Basic用戶經常需要這些例程,卻無法輕松地訪問它們……
我對這一信息很感興趣。在小組會議上,我遇到了一位二三十歲的電腦工程師,他是一位很有想法的技術人員。
于是,我決定和他待在一起,看看我能從他身上學到什么。我們一起想出了一些很酷的點子。
當時,開發人員正在為AppleⅡ編寫軟件,可他們還開發了個供大家免費拷貝的軟件副本,這就導致開發人員很難賺到錢。
拷貝軟件所需要的只是兩個軟盤驅動器:把軟件盤放在一個軟盤驅動器上,把空白盤放在另一個軟盤驅動器上,然后輸入一個“拷貝”命令就大功告成了。
教育工作者是開發人員公認的最糟糕的客戶群體,因為教育工作者認為:“我們是教育工作者,所以我們不應該為軟件付費。”
于是,我和工程師朋友開發了一種拷貝保護的編寫軟件。每一張軟盤都有一定數量的磁道(35條),我們在半磁跡上或磁道之間寫入一些數據:當你運行拷貝程序時,它會拷貝磁道上的數據,但不會拷貝半磁跡上的數據,結果就是無法拷貝。
我們把這一編寫軟件賣給了一些編寫教育軟件的公司,這成了我的又一個副業,我們做得還不錯。
不久,我了解到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要來休斯敦向我們的用戶群作演講。
那是1980年的春天,我被喬布斯給深深地吸引了。
喬布斯當時只有25歲,他與沃茲尼亞克共同創立的公司將在1980年引領潮流。當時,正值蘋果公司首次公開募股和推出AppleⅢ(第三代蘋果機)期間,AppleⅢ還承諾將超越AppleⅡ,就像AppleⅡ曾承諾超越AppleⅠ一樣。
喬布斯本人比文章中的他還要有魅力。當他走進會議室時,一切仿佛都靜止了。他滿懷激情地談論著電腦—他的個人電腦將如何徹底改變世界。
他的比喻擲地有聲:“現在,購買一列客運列車的錢,就能購買1000輛大眾汽車。但不同之處在于,”他說,
“客運列車只能朝著指定的線路行駛,而這1000輛汽車的主人卻可以自由地選擇于何時、與何人、以何種方式去何地。”他強調,有了電腦,人們就有能力完成以前無法想象的事情。
我當時只有15歲,卻聽得心醉神迷。更讓我無法想象的是,在5年后,喬布斯和我不僅成了同事,還成了朋友。
1981年8月12日,IBM公司推出了它的第一臺個人電腦—IBM5150,它看起來像個米灰色的大盒子,頂部有一個方形的顯示屏。
盡管我對史蒂夫·喬布斯十分崇拜,但這并不妨礙我在1981年8月12日買下了IBM5150。
我一下子就變成了IBM的忠實粉絲。
我認為,個人電腦作為商業機器A是未來的潮流。當我把IBM5150拆開后,我有了驚人的發現。就像AppleⅡ一樣,IBM5150的架構是開放的,你可以真正地理解每個芯片存在的意義。
當我拆開IBM5150時,我發現的另一件事是,它的內部竟空空如也!它的許多零件來自其他公司,微處理器是英特爾公司生產的,每個芯片都標有制造商的名字。
我可以走進美國無線電器材公司的連鎖商店或當地的任何一家電子商店,購買我需要的芯片。個人電腦的操作系統MS-DOS也不是由IBM開發的,而是由它的競爭對手微軟開發的。
在這個由其他廠家的組件裝配成的機器里,IBM5150只有一件自產的零件:BIOS。
事實上,這些組裝零件都讓人摸不著頭腦。后來我發現,IBM為了搶占先機而迅速推出的個人電腦,配備了現成的組件,因為它擔心蘋果會搶先一步推出個人電腦。
因此,即便它掌握著開發自產零件的技術,卻沒有創建自己的操作系統,也沒有生產自己的微處理器,而是選擇了微軟的磁盤操作系統和英特爾8088微處理器。
它是一家龐大且強盛的典型的美國公司,在大眾的認知里,IBM就等同于計算機,沒人敢向其權威性發出挑戰。
1983年的夏天,我有大把的時間。對我來說,那是一個新階段。
有些學生在高中畢業后會選擇縱情享受暑假生活,趁著上大學前的空檔好好放松一下。但這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方式,并不是說我不喜歡玩,只是我對樂趣的理解和大多數同齡的學生不一樣。
我仍做著升級IBM個人電腦的副業:購買磁盤驅動器、硬盤驅動器和內存芯片,并將它們安裝在從零售店購買的基礎款IBM機上,然后將升級后的個人電腦售賣給醫生、律師和建筑師,從中賺取利潤。
我一到奧斯汀,便在當地報紙上刊登小廣告。而我非常幸運,立刻就收到了訂單。這為我提供了購買更多個人電腦所需的營運資金,以滿足我日益增長的需求。
當時,我還有另一項副業。IBM個人電腦自推出之日起就賣得熱火朝天,但巨大的需求導致了該產品在各家零售店之間存在著供應差異。
比如休斯敦訂購1萬臺,達拉斯訂購1萬臺,鳳凰城訂購1萬臺,但IBM無法及時生產出所有這些產品,其中一些經銷商一次只能拿到四五千臺。
基于這種情況,經銷商開始超額訂購,一次訂購20000臺或50000臺電腦,只是為了滿足他們的預期銷量。結果,零售端的庫存與銷售陷入了混亂:一個城市的庫存太多,另一個城市的卻遠遠不夠。
我注意到了這一點。我不確定當時自己是否知道“套利”(arbitrage)這個詞,但我突然有了一個想法,即我可以從這些供應不平衡的狀況中賺到一些錢。
我所要做的,就是去一個個人電腦庫存過剩的城市囤貨,然后把它們帶到另一個電腦短缺的城市賣掉。這聽起來是不是很簡單?是的,的確如此。
就這樣,我開始在兩個城市之間來回穿梭,開拓我買進賣出的生意。最終,我從中賺取了幾千美元的利潤。
開學后,我成了得克薩斯大學的醫學預科生,按理說我將來會順利地成為父母希望我成為的醫生。
可現實的走向出人意料。1983年8月,當我的第一個學期開始時,我同步在奧斯汀的公寓里經營著一家生意興隆的公司。
但當我父母越來越常聽到關于我經營著一家非常成功的公司的消息,他們對此總是悶悶不樂。當他們再次來到奧斯汀看我時,見面的氛圍很不愉快。
感恩節剛過,他們就表示要來奧斯汀待幾天,還提前在凱悅酒店訂了一個房間。那天晚上,我在吃晚飯前去凱悅酒店找他們,一進門就看出他們怒容滿面。
“邁克爾,”我父親直截了當地問,“你是在這里上學,還是在經營一家公司?一家個人電腦公司?”
“我想,兩者都有。”我說。事實上,我有所隱瞞。
我看得出我母親快要哭了,這是任何做兒子的都不想看到的。我父親則搖了搖頭。“邁克爾,你必須把事情的輕重緩急搞清楚,你必須把頭腦理理清楚。個人電腦……”他猶豫了一下,“這對你來說可能是個不錯的愛好。但這不是你的人生,邁克爾,不是你的人生。”
我五味雜陳地盯著地板,既垂頭喪氣,又不甘示弱。我不知道該對他們說什么。
“邁克爾,你這輩子想干什么?”我父親問。
“我想和IBM競爭!”我說。我只是半開玩笑,但我父親并不覺得有趣。
“你來這里只有一件事,”他說,“那就是獲得你需要的教育,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
我喃喃地說,我不太確定他說的那條路對我來說是不是正確。
接著,我看了看母親。
她把雙手放在連衣裙的領口上,眼淚流了下來。“邁克爾……”她停頓了一下后又叫我的名字,“邁克爾。”
她做出的動作不僅僅是一個手勢。實際上,她看起來好像要撕破自己的衣服,這是一種古猶太人表達喪親之痛的方式。就在奧斯汀麗景凱悅酒店的一個房間里,她絕情地表示,如果我繼續走自己想要走的路,那么我對她來說就已經死了。
當然,我屈服了。
我哭了,我的父母也都在哭。當我終于能裝出一副鎮定自若的樣子時,我擤了擤鼻子看著他們。“好吧。”我說。
他們半信半疑地盯著我。當你的父母以那樣的眼光盯著你的時候,你根本無法抵抗。
“好吧,”我重復道,“我不會再碰電腦了,只有學校,只有學校。我保證。”
我是認真的,但我感覺到的只有心痛。
在接下來的10天里,我徹底放棄了,再也沒碰過個人電腦。既不需要升級內存,也不去安裝硬盤,沒有飛來飛去和買進賣出,沒有《字節》或《個人電腦雜志》。我按時去上課,并盡可能地集中注意力。我像一個乖學生那樣,做了很多筆記。
這或許有助于將我的注意力轉向另一種熱情—高端音響。我喜歡聽搖滾樂—滾石樂隊、門戶樂隊、吉米·亨德里克斯、皇后樂隊、洛克西音樂樂團,我喜歡沸天震地的音樂。
在業余時間,我經常光顧奧斯汀的高端音響商店,希望這些無與倫比的組件的外觀和氣味能緩解我對存儲卡、主板和BIOS芯片的渴望,以及我對電腦行業的熱情。
然而,這并沒有什么幫助。
那10天中我感受到的強烈渴望使我意識到,在任何醫學專業行醫的前景對我來說都毫無吸引力。而在電腦領域探索我的人生之路,不僅是我夢寐以求的,還使我斗志昂揚。
于是,我想出了一個18歲男孩會想出的典型策略:我會繼續我的個人電腦生意,但絕不會告訴父母。太棒了,對吧?而且,當時正值圣誕假期前夕:我不僅可以重操舊業,還不用擔心上不上課的問題。
與此同時,我也清楚地意識到,一棟高層建筑頂樓的一間小宿舍根本滿足不了我的庫存需求。如果我要完全回歸到自己的生意上,那么我需要的空間會比多比宿舍的空間大得多。因此,我決定動用銀行里充足的流動資金,另找一個真正屬于我的地方。
到第二學期開始時,我又回到了事業的巔峰:改裝升級電腦、飛來飛去、買進賣出。我意識到,如果我真要干一番事業,我的生意得看起來像那么回事。于是,我研究了如何建立一個合適的d/b/a結構,然后提交了文件,成立了一家以個人電腦有限公司為名的獨資企業。
1984年5月3日,我的單人小公司正式注冊為“戴爾電腦公司”,一家采用d/b/a結構的個人電腦公司。而此時,離期末考試只有兩周了。
幸運的是,我順利通過了考試。之后,我永遠離開了學校。
2、未來戴爾走向何方?
在截至2021年1月31日的過去一個財年里,即使在疫情擴散期間,我們也創下了有史以來最高的收入、利潤和現金流。
如果你還記得的話,自宣布私有化以來的8年里,我們的股權價值增長超過了625%,企業價值也增長到1000多億美元。
對于一家在2013年就被認為將要倒閉的企業來說,這個業績還不錯。
除了我們公司的增長和成功以外,技術帶來的令人頭暈目眩的可能性也讓我興奮不已:我稱之為大數據領域中的“寒武紀大爆發”(CambrianExplosion)。
世界上約有70億人,到目前為止,70億人中有40億~50億人可以通過數字技術相連。幾乎每個人都擁有很多處理器。這些處理器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多的處理器被連接起來—5G和人工智能時代正在到來,我們之前認為非常先進的技術都只是預演。
5G尤其令人激動—從連接人到連接物(如物聯網),5G技術的作用并非只是讓網絡連接更快,而是讓世界上的一切都變得智能化和互聯互通。
未來,個人電腦,以及用戶和機器之間的互動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但更大的一部分將是機器之間的互動。物聯網中的所有事物,比如智能自動駕駛汽車、智慧街道、建筑、城市、工廠、醫院等,將產生海量難以理解的數據。
所有組織和機構都需要將這些數據轉化為競爭優勢,并不斷改進他們所做的一切。但是,以目前創建的規模分析數據是人類無法做到的:
只有通過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才能有效地進行。
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做出的分析將創造新的視角,從而極大地改善從商業到醫療、教育、金融甚至政府等各個部門的運作。
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推動下,未來10年的信息革命將影響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行業,覆蓋方方面面。雖然互聯網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和進步,但這場人工智能和數據革命將帶來更多的變化,而且這些變化會比大多數預期來得更快。
同時,人工智能必須反映出我們的人性和價值觀。對戴爾科技這意味著利潤和目標,而不是不惜一切代價的利潤,這反映在我們2030年的目標中。
3、后記
戴爾在書中還分享了其他16條幫助他和公司取得成功的原則、經驗及教訓,排序不分先后,也非常適用于當下的企業管理者和個人:
1、永遠不要成為房間里最聰明的人。和那些挑戰、教導、激勵、推動你成為最好的自己的人待在一起。學會認識和欣賞他人的不同才能。
2、通過成為比你自己更偉大的事物的一部分,在你的生活中找到目標和激情。
3、信守承諾、熱情、不輕言放棄、堅決、有韌性、不屈不撓——你必須具備這些品質。
4、誠信、道德和正直是最重要的。沒有這些價值觀,你就不可能取得長期成功。市場是有長期記憶的。如果你做出了承諾卻沒有兌現,或者你提供了一款糟糕的產品或服務,沒有人會想再次從你這里購買。
5、變化的速度只會加快,它在未來不會放緩。
6、對公司而言,要么改變,要么毀滅。一個團隊需要不斷地重新想象自己,理解和預測所有因素,尤其是技術,這些因素將在未來影響他們。
7、想法是一種商品,但執行不是。想出一個好主意或策略是必要的,但并不足以讓你取得成功。關鍵在于,你必須執行,這需要詳細的操作規程和理解力。
8、生活就是重拳出擊、摔倒、重新站起來并再次戰斗。
9、永遠不要浪費一場好的危機,如果沒有危機,那就創造一場(作為激勵變革和進步的一種方式)。在危機或任何其他時間,專注于你能掌控的事情。不要沉湎于你的問題中,而要找到機會。
10、永遠不要做一個受害者。受害者心態是一種失敗的心態。
11、每個人都會生氣,但不要一直生氣——憤怒只會讓事情適得其反。相反,你應該被幫助他人的愿望所激勵……愛、家庭、國家,以及主宰自己的命運。
11、高興(就像我們在戴爾常說的那樣),但從不滿足。這意味著持續改進,亞洲人稱之為“改善”。這意味著比賽沒有終點線。慶祝并欣賞已取得的成就,但也要期待下一個大目標或機會。
12、成功是一位可怕的老師。如果你能從挫折和失敗中學習,它們會讓你變得更強大。
13、愿意冒險、實驗和測試。隨著變化速度的不斷加快,小型實驗將為成功開辟道路。
14、堅持樂觀主義!找到讓自己變得樂觀的方法會讓你更快樂。
編輯/Corr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