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蘇州工業園區開展開放創新綜合試驗總體方案》。這是在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勢下,推進各類開發區積極對接國家戰略,進一步加快開放發展的重大舉措,是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積極探索。
近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蘇州工業園區開展開放創新綜合試驗總體方案》。這是在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勢下,推進各類開發區積極對接國家戰略,進一步加快開放發展的重大舉措,是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積極探索。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出了“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等發展戰略,在上海等四地建立了自由貿易試驗區,同時還在一些地方建立了自主創新示范區、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等改革開放試驗平臺,我國沿海、沿江、沿邊新的全方位開放格局正在形成。蘇州工業園區是中國與新加坡兩國間的重要合作項目,承擔著改革試驗田和開放排頭兵的重要職責。
開放創新綜合試驗的重要意義
蘇州工業園區成為國內首個開展開放創新綜合試驗的區域,有著重大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
第一,將促進“長三角”地區開放型經濟邁上新的臺階。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明確要求江蘇要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在蘇州工業園區實施開放創新綜合試驗,有利于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長三角”地區產業與城市融合共進,經濟和社會民生同步發展,加快建成高水平小康社會和基本實現現代化。
第二,有利于探索全方位開放型經濟發展新模式。在蘇州工業園區推進金融領域開放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創新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等方面的先行先試,有利于更好地貫徹落實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推動企業“走出去”參與全球競爭,探索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的發展新路。
第三,有利于為沿海開放地區轉型升級提供示范。探索和完善健全技術創新激勵機制,進一步發揮開放對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引領作用,有利于推動以加工貿易起家的沿海開放型經濟調整優化結構,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提升轉變,從成本優勢向以人才、資本、技術、服務、品牌為核心的綜合競爭優勢轉變。
第四,有利于提升國家級開發區國際競爭力。蘇州工業園區有著開放型經濟良好的基礎,開展開放創新綜合試驗,有利于園區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找準目標定位,努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中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打造中國開發區升級版。
第五,有利于構建與國際標準接軌的營商環境。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將堅持改革開放和法治保障并重,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探索和建立與國際標準接軌的外向型經濟新體制。這將有利于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強化法治建設對經濟發展的保障功能。
開放創新綜合試驗的目標
國務院批復同意的《蘇州工業園區開展開放創新綜合試驗總體方案》明確,發揮園區中新合作優勢,主動對接自貿區并積極復制成功經驗,探索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構建創新驅動發展新模式,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水平,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更好地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加快建設開放引領、創新驅動、制度先進、經濟繁榮、環境優美、人民幸福的國際先進現代化高科技產業新城區。
開展開放創新綜合試驗的目標包括:(1)打造中國開發區升級版。站在國家新一輪改革開放前沿,積極探索開放與創新融合、創新與產業融合、產業與城市融合的發展道路,更好地引領全國開發區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2)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產業園區。構建面向未來的創新發展模式,完善國際化、開放型創新體系,加快集聚高端創新要素、服務要素和人才要素,更好地參與國際創新競爭。(3)提升國際化開放合作水平。按照“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要求,拓展市際合作、省際合作、國際合作等多種方式,輻射推廣園區經驗,更好地踐行國家重大發展戰略。
開放創新綜合試驗的特色和亮點
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將使園區成為更高水平的開放合作示范平臺、產業優化升級示范平臺、國際化創新驅動示范平臺、行政體制改革示范平臺和城市綜合治理示范平臺,促進開放型經濟發達地區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其特色和亮點可概括為“雙自聯動、三化并進、四鏈融合”。
所謂“雙自聯動”,就是自由貿易園區、自主創新示范區功能疊加、協同發展,并形成放大、輻射、示范效應。
所謂“三化并進”,是使貿易便利化、創新國際化、城市現代化成為一個有機整體,三者相互依賴,相互支撐,協調推進。
所謂“四鏈融合”,是指開放鏈、產業鏈、創新鏈、城市鏈等資源要素的緊密融合。開放鏈要與產業鏈融合發展,加快制造業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并依托先進制造業的雄厚基礎,進一步發展包括金融在內的現代服務業,推動“低端制造”向“中高端制造”、“中國制造”向“中國服務”轉型。產業鏈要與創新鏈融合發展,圍繞重點打造的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創新資源,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開放鏈要與創新鏈融合發展,依托開放型經濟優勢,集聚國際國內各種創新要素,讓各種創新要素在內外資企業間以市場化的手段更加高效流動,更好地參與國際科技合作與競爭。產業鏈要與城市鏈融合發展,按照產城融合發展方向,優化資源配置,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創新社會治理,實現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為開放創新綜合試驗提供體制機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