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又一家P2P公司(深圳百信金融服務有限公司)被爆跑路,7名運營該平臺的犯罪嫌疑人被刑事拘捕,來自全國各地的1600多名投資者近億元的資金灰飛煙滅。
據了解,今年上半年,出現問題的P2P平臺達到372家左右,超過了去年的總和。其中跑路平臺達183家,占問題平臺的49.1%;因經營不善提現困難的平臺數目達到157家,占比達42.2%,僅6月份出現了101家問題平臺,創下歷史新高。
毋庸置疑,互聯網金融的蓬勃發展,造成了諸如中海融通、順昌財富等5家平臺都是當月上線就跑路的昨日悲劇。據融信金融的“跑路”研究報告顯示:山東、廣東和浙江是P2P問題平臺的重災區。
面對突如其來的“跑路”潮擊破了幻想泡沫,有的投資者采取激進投資的措施,不想再次中雷,簡直欲哭無淚。在此,融信金融CEO時立華先生告訴廣大的投資者,面對“跑路”不要著急,應采取合理合法的措施積極理性維權。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抱團取暖
就目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現狀而言,一旦某個平臺出現跑路情況,其受害人一定不只是1個,此時的受害投資人應想盡辦法聯絡其他受害人,團結眾人力量,通過QQ群等方式抱團維權,擴大影響力,給“跑路”平臺和相關部門施壓,為盡快解決問題做最大努力。
第二、收集證據
收集證據是為以后的行政訴訟提供準備,應主要收集兩方面的證據:其一是自身和平臺的投資關系的證明材料,如投資時簽訂的協議、轉賬憑證等;其二是關于平臺的相關資料,如管理團隊信息,網站截圖等。
第三、保持理性
出現投資失敗是每個人都不愿意看到了,廣大投資人唯一能做的是保持理性的心態積極維權,而不應該采取過激的手段,以防止在刑事訴訟時處于不利地位。
第四、報警和行政訴訟。
出現“跑路”情況時首先需要通過一切方式與平臺取得另行溝通,一旦協商無果,應果斷向平臺屬地區域報警,最好可以聯合屬地受害人一起報警,為破案提供一手材料。同時,如果在報警未予立案,或者辦案進度一籌莫展的情況下,可以去提起行政訴訟,向律師求助,一般勝訴50%。但是一般投資受害人比較多,所以行政訴訟的期限也會比較長。
在挑選投資項目和投資平臺時應盡量規避具有以下特點的機構和產品
另外時立華先生提醒廣大的投資者,一定要在進行投資之前擦亮雙眼,做到有備無患才是上策。:
(1)遠離高收益平臺
以融信金融為例,我們給投資人提供的年化收益在8%-12%之間,這也是市
場的平均水平。當個別平臺的收益嚴重高于市場收益時,作為投資者而言,應該加倍小心。
(2)警惕秒標
“秒標”是P2P網貸平臺為招攬人氣發放的高收益、超短期限的借款標語,通常是網站虛構一筆借款,由投資者競標并打款,網站在滿標后很快就連本帶息還款。
實際上,一些P2P網貸平臺的“秒標”可能就是龐氏騙局,給投資者以誘餌,利用新投資者的錢向老投資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報,制造賺錢的假象,進而騙取更多投資。
(3)投資前多了解調查
現在市場上的平臺各式各樣,投資人在選擇時出現眼花繚亂的情況也是可能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在真正進行投資前要對平臺進行多方位的考察,而不應該受到高收益的誘惑而盲目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