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的天性是追逐利潤——資金原先囤積在樓市;樓市冷清以后轉戰股市;股市連續暴跌后又涌入債市。今夏股市大跌之后,從股票市場滾出的中國資金大球似已找到了一個新的安身之所,那就是中國公司債券。
資本的天性是追逐利潤——資金原先囤積在樓市;樓市冷清以后轉戰股市;股市連續暴跌后又涌入債市。今夏股市大跌之后,從股票市場滾出的中國資金大球似已找到了一個新的安身之所,那就是中國公司債券。跟股市大跌前市場過熱一樣,債務驅動的中國債市上漲也開始出現過熱跡象。
自7月份股市大跌、資金開始從股市向信貸產品轉移以來,投入上市交易公司債券的杠桿投資一直在不斷增加。股市散戶投資者使用的杠桿是融資融券,而公司債投資者則通過回購協議的方式,用資產作抵押換取短期貸款投入更多的債券。
根據匯豐數據,上海證交所一天期回購的日成交量自2014年以來已經翻倍,表明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在使用這種杠桿工具擴大其所獲得的回報。與此同時,可使次級債券投資者也能分得高級債券收益的結構性產品也涌現出來,使得投資杠桿實際已可達到10倍之高。比較癲狂的例子是,萬科9月份發行了50億元人民幣的債券,票面利率為3.5%,竟比實際上擁有政府擔保、風險權重為零的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的相同期限債券利率低了4個基點。就是說,投資者為了持有萬科債券,甚至不惜犧牲回報。
他們為什么這么做?因為他們相信還有源源不斷的“下家”接盤。
以前違約數量非常有限,使得信用溢價發生扭曲,債券價格并不能真實地反映其風險水平。但現在違約案增多,溢價和評級將會相應變化。值得注意的是,信用債違約事件在最近兩周接踵而至。
如果債市暴跌,會發生什么情況呢?
銀行將首當其沖遭受損失,因為債市的錢大部分是從銀行信貸轉化而來的。債市跌,會使銀行的不良率升高,并進而收緊信貸。其次,銀行資產負債表難看,會導致股市的銀行板塊下跌,引發股市調整。但另一方面,債市暴跌后,會將資金逼出債市,重新流入股市或樓市。所以,真正的影響需要進一步觀察,難以一概而論。
樓市、股市、債市,這三大領域不僅是一般老百姓的資產保值渠道,也是機構資本運作的主要渠道。“公雞頭母雞頭,不在這頭在那頭”,央行為穩增長而釋放的較多流動性,始終在這三大領域左沖右突,就是不愿意如政策所期望的那樣流入實體經濟。這也正是政策的難辦之處。
專家認為,中國信貸市場日益錯綜復雜以及其與中國金融體系其他領域千絲萬縷的聯系,給決策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這種新常態不僅僅關乎經濟增速的放緩,同時也關乎各種經濟、金融因素和資產類別之間日益復雜的聯系。如今有更加廣泛的資產需要有相應的政策支持,以確保金融體系的正常運轉。股市好歹穩住了,債市準備好救市手段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