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的《關于全面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和《中央和國家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方案》,兩個文件明確了公車改革時間表和路線圖,全國范圍公車改革的大幕正式開啟。
按照方案,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用2至3年時間全面完成;中央和國家機關公車改革力爭在2014年年底前完成;中央和國家機關所屬非參公事業單位、中央企業和中央金融企業公車改革力爭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地方黨政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2015年年底前基本完成。
中央和國家機關在取消一般公務用車后,對參改的司局級及以下工作人員適度發放公務交通補貼,具體為:司局級每人每月1300元、處級每人每月800元、科級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
■關鍵詞
此次面向全國的公車改革,取消、補貼、拍賣成為備受關注的焦點詞匯。
補貼
取消公車后,各級黨政機關將發放公務交通補貼。國家發改委負責人表示,這一標準的確定,綜合考慮了公務出行成本、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承受能力、公務出行次數和距離等因素,僅是為了滿足保障基本公務出行需求,并非職工福利。
那么,發放補貼是不是比養車省錢呢?據統計,中央本級2013年“三公”經費財政撥款預算執行數為71.54億元。其中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42.53億元,占總數的近六成。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認為,車改后首先減少的是車輛購置、運營方面的經費開支,包括與公車相關的司勤人員薪酬開支。其次,將減除今后陸續達到更新年限的公車更新成本。此外,還能減少因油價上漲、停車費增加、司勤人員工資福利開支增加引起的行政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指導意見提出了補貼標準的上限,即地方公務交通補貼標準不得高于中央和國家機關補貼標準的130%,邊疆民族地區和其他邊遠地區標準不得高于150%。
取消
對于公車使用,曾有人調侃道:三分之一時間公用,三分之一時間領導私用,三分之一時間司機和他人私用。
“一些公車司機和乘車者高高在上,感覺良好,不時違反交通規則,有的還能免除高速、停車等收費,耀武揚威,群眾對此深惡痛絕,怨言日重,不時以‘吃了一頭牛,坐了一棟樓’來加以諷刺。”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對記者說。
“取消”正是這次公車改革的核心。指導意見提出,取消黨政機關一般公務用車,行政區域內普通公務出行方式由公務人員自行選擇,實行社會化提供。
有人提出,取消公車會降低公務活動效率。周天勇指出,“這種擔心毫無必要,如今駕車技術已經普及化,黨政干部完全可以自己駕車。”
而在公車改革專家、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看來,車改就是要改變“官”念。他說,如果一個干部遵循“3510”準則,也就是3公里內走路,5公里內騎車,10公里內地鐵或公交,不僅車補能有盈余,身體還得到了鍛煉。
拍賣
近年來,先行改革的地方在公車拍賣中暴露出一些問題,主要集中在暗箱操作上。有的單位內部人員在拍賣時提前打招呼,甚至通過幕后操作使公車以極低價格落入有關系的人手中,或讓公車變為曾經的使用人或司機所有。拍賣過程中的甩賣和賤賣,造成了國有資產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