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掛在“架子”上的葡萄成串爛掉
隨后,記者趕到種植戶李先生的葡萄園,這里位于緱氏鎮扒頭村。遠遠望去,葡萄園里串串發紅發紫的葡萄很是喜人,但是李先生卻一直愁眉苦臉的。“不少葡萄都在架子上爛掉了,沒有客戶收購,摘了沒地方儲存爛掉得更快。”
在李先生的帶領下,記者來到園里查看,葡萄架下到處是掉下來的葡萄,散發著腐爛的酸臭味。“你看看,都爛成這樣了!”李先生扒開藏在葉子后的葡萄說,葡萄熟過頭了,加上下雨,自動崩裂了,每株都有好幾串。記者注意到,成串的葡萄都“張嘴”將瓤吐出來,只剩下葡萄皮。雖然下著雨,但還有工人在采摘葡萄。“剛才一個客戶來電話要2000斤,以前都是上萬斤、十萬斤的要。”李先生說。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今年李先生的100多畝葡萄成本投資70萬元,按畝產5000斤,每斤2元錢計算,每畝收入1萬元,除去成本將凈賺3000元,但是今年卻全部要賠進去。截至目前李先生才賣了35萬元,還有將近三分之二葡萄沒有賣出去。
李先生說往年中秋節前葡萄已經賣完了,種植戶都在家里喝茶數錢樂和呢,今年不少種植戶出現了銷售難。該村另一個種植戶王如卿告訴記者,他的20畝葡萄到目前只賣了10畝。
【無奈】合作社不“成熟” 無法發揮相應作用
記者采訪獲悉,盛產葡萄的偃師市緱氏鎮為了更好打開葡萄銷路,成立了不少葡萄合作社。葡萄滯銷,合作社是否發揮作用解決呢?對此,記者針對葡萄合作社進行采訪。
張明耀,偃師市品尚葡萄種植合作社負責人。對于種植戶葡萄滯銷問題,張明耀也是一臉無奈,“不瞞你說,我們合作社今年葡萄都賣不出去,還怎么幫助種植戶賣葡萄?”據張明耀介紹,他和郭耀武、張新昌等4人去年成立合作社,種植葡萄360畝。“去年根本不愁葡萄銷路,拉葡萄的車子都排在院子門口等著,今年形勢逆轉,我們打電話求外地客戶來,人家以各種理由推辭。”張明耀說,這個他也理解,商販不會舍近求遠,其中涉及到運輸成本的問題。
此外,偃師市葡萄合作社還處于初級階段,不是完全意義上生產、加工、銷售一體的專業合作社。幾個種植戶聯合起來,掛個牌子就是合作社。到了葡萄銷售的季節,這些合作社先銷售合伙人的葡萄,然后收取其他種植戶的葡萄統一銷售,這就造成一旦合作社成員種植的葡萄無法銷售,就不可能再購買其他種植戶的葡萄。
【探因】花期延長、品相差 導致葡萄滯銷
對于今年葡萄滯銷的原因,葡萄種植戶給出了不同的原因。李先生把葡萄滯銷歸結為天氣原因:往年中秋節前葡萄已賣完了,而今年還有一半沒有售出。每年5月份葡萄開花,花期在一周左右開始坐果,但是今年花期時溫度低,致使花期延長15天至20天,開花晚成熟就晚,這和外地葡萄上市趕在一起了,所有客商都在家門口收葡萄,造成葡萄的滯銷。再者,幾年來政府部門沒有向種植戶提供良好的銷售環境,比如向外界推介本地葡萄等。
對此,張明耀有不同的看法,他告訴記者,天氣原因不是葡萄滯銷的主要原因。福建一個客商前幾天來了,看了我的葡萄后說我們的葡萄串輕、顆粒不均勻、顏色不好,如果把這些問題解決了,每天可以向他發15萬噸。“15萬噸是個啥概念,我們葡萄還愁銷路嗎?說明白一點,我們的葡萄除了口感好之外在市場上是不具競爭力的,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在葡萄種植、管理上下功夫,重質保量,打出我們品牌,這樣就不愁銷路。”張明耀說。
采訪中記者發現,緱氏葡萄雖然遠近有名,但在產品深加工方面一直很弱。目前緱氏鎮只有“莊園”、“酒堡”兩個葡萄酒加工廠,其葡萄儲存已處于飽和狀態,無法再收購種植戶的葡萄,而各家各戶作坊式的手工釀造葡萄酒也無法滿足大面積種植的葡萄,致使豐收的葡萄過剩。
【回應】將引導種植戶 提高質量打響品牌
張明耀告訴記者,目前種植戶都有自己的技術人員,與其說是技術人員,不如說是“匠人”,這些“匠人”沒有經過正規的技術培訓,都是在種植過程中摸索出來的經驗,今年用這種方法種植好,明年還用,不好就改變套路,沒有一個系統的種植技術。比如一根莖上有三串葡萄,按照技術要求剪掉兩串,保證其中一串重量足、串型好、顏色正,但是種植戶重視量不重視質,感覺剪了一串少賣一串錢,導致量大質差,而現在客戶收葡萄越來越看中品相,所以賣不上好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