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漢市日前的一場“電視問政”中,群眾對個別干部現場答復的滿意率僅為29%。一家門戶網站調查顯示:近七成受訪者認為“百姓問政”淪為“真人秀”。(7月14日新華網)
近年來,以“電視問政”、“網絡問政”為代表的“百姓問政”形式,因其敢于曝光,有效促進了一些老大難民生問題的解決,逐漸成為黨和政府問計于民的重要平臺,成為拉近干群眾距離、樹立干部形象和政府部門公信力的重要渠道。但隨著問政的深入推進,其效果正在衰減。在許多“百姓問政”過后,問題并未得到快速解決,而是“托詞借口”越說越順溜,“明天就辦”淪為“空頭支票”,“重視解決”變身“官話推脫”。人們驚呼:“百姓問政”淪為“秀場”。
為何“百姓問政”遭遇信任危機?從客觀上看,在一些地方,“百姓問政”并未形成制度固化下來,主要靠“一把手”倡導推動,在主要領導變動后,就面臨夭折境地。從主觀上看,一部分領導干部缺乏為民情懷,眼睛朝上不朝下,工作圍著上級領導轉,只要上級領導不過問,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本是“民愿”舉措卻變成了“民怨”,發人深省。
在這方面,四川瀘州的做法值得關注。自2012年11月起,瀘州市開通“有話請您說”網絡問政平臺,經過一年多時間的運行,目前,辦結率96.4%。推進“有話請您說”問政事項辦理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百姓問政”的辦理結果納入各區縣檢查考核,并建立每周統計、每月分析和滿意度回訪等工作機制,變“要我干”為“我要干”,推動了網絡問政規范化發展。
如此,不妨設想,將“百姓問政”納入政績考核,結果直接關系領導干部的“烏紗帽”。習總書記強調指出,要改進考核方法手段,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再也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而“百姓問政”的重點也在于關注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民生問題的解決,如納入領導干部政績考核體系,既可蒸發掉政績水分,又可促使廣大領導干部眼睛朝下、重心向下、服務向下,構建干部聯系服務群眾的長效機制,這樣,有利于群眾路線走得更穩健、更扎實。
“百姓問政”是一場嚴肅的政績考試。干部是否做出了政績,不能光憑自己說,還必須得到群眾的認可才行。(朱海紅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