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余額寶”的出現迅速引發了互聯網理財的熱潮,各種理財“寶寶”先后登場。借助高收益,理財“寶寶”們收獲了足夠的關注,也使得銀行不斷推出類似的產品。經過一年多的發展,理財“寶寶”的收益已經回落,不過互聯網理財又出現了新兵——票據理財,持續吸引著人們的關注。
理財“寶寶”回歸常態
“七日年化收益率才4.1460%,感覺沒什么賺頭,還不如購買理財產品劃算。”本周一,在延吉路附近工作的小王發現余額寶的收益雖然反彈,但是仍然不高。小王發現,以往熱烈討論的理財“寶寶”似乎已被周圍的朋友“遺忘”。記者發現,今年年初以來,理財“寶寶”收益不斷探底,像“余額寶”對接的天弘增利寶貨幣,7日年化收益率最高為1月2日的6.763%,最低為7月13日4.169%;微信“理財通”對接的華夏財富寶,最高為1月26日7.902%,最低為6月25日4.390%;蘇寧“零錢寶”對接的廣發天天紅貨幣,最高為1月3日7.366%,最低為7月21日4.251%。業內人士分析,近幾年貨幣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在3%至4%左右,未來也很有可能將長期維持在這個收益水平,理財“寶寶”回歸這個收益率是常態。
隨著收益率不斷下探,市民的理財“寶寶”的熱情也開始冷卻。不過,理財“寶寶”開始從單純的理財投資向現金管理服務轉變。比如,余額寶除了理財功能,還可以直接購物支付、轉賬、繳水電煤氣費、充手機話費、買火車票等,滿足用戶的日常生活消費需求。市民吳女士就說:“雖然只有4%左右的收益水平,但是相比活期存款還是比較劃算的,并且網購付錢也很方便。”
銀行“寶寶”不斷增多
互聯網理財產品尤其是理財“寶寶”的出現給傳統的銀行業務出了一道難題。不過今年以來各家銀行也紛紛推出了各自掛鉤貨幣基金的產品進行應對。記者發現,目前推出理財“寶寶”的產品已經有9家,分別是工商銀行的“薪金寶”、中國銀行的“活期寶”、交通銀行的“現金寶”、平安銀行的“平安盈”、興業銀行的“掌柜錢包”、民生銀行的“如意寶”、中信銀行的“薪金寶”、廣發銀行的“智能金賬戶”以及招商銀行的“朝朝盈”產品。各家銀行推出的理財“寶寶”相對理財產品更加靈活,各有特點。工行相關人士表示,“薪金寶”是一種收益與資金流動兼顧的理財產品,其產品便捷流動性可與活期媲美,其收益不輸于定期存款。據了解,交行用戶開通“快溢通”業務后,活期賬戶中超出最低留存金額的部分存款,就會自動購買指定的貨幣基金,獲得貨幣基金收益。不過這兩種產品有一定門檻,比如首次購買的最低起點金額是100元。
前段時間,招商銀行在其最新版手機銀行中低調推出“朝朝盈”產品。在業內人士看來,該產品的操作體驗和用戶界面更像是理財“寶寶”。招行“朝朝盈”的用戶協議介紹,在客戶同意開通后,其個人名下銀行卡將掛鉤招商招財寶貨幣基金,轉入轉出則分別對應申購和贖回操作。在業內人士看來,互聯網理財目前比較普遍的是對準貨幣基金,主要來源是個人活期存款,各家銀行推出理財“寶寶”,無疑會對這塊資金產生較大的截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