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身份嬌貴的“二代”,不少都就職于各大投行的亞太區總部——香港,去年3月,筆者(新浪財經專欄作家彭琳)曾經寫過一篇名為《官二代聚首香港金融圈》的意見領袖專欄,但因為這場“反腐風暴”,去年開始不少“官二代”乃至國企高管的子女,已經迫不及待地從待遇優厚的外資投行離職。
徹查投行各式利益輸送
聘請“二代”僅僅是利益輸送的手段之一。在今年新浪財經報道中宣布被調查的前華潤集團董事長宋林有關的案件中,其情婦楊麗娟曾在瑞士信貸投行部工作3年,2012年又跳槽到瑞士銀行。在此期間,華潤旗下華潤置地配股集資40億港元,瑞信被委任唯一經辦人和唯一全球協調人。華潤水泥在港上市集資64億港元,瑞信任聯席保薦人及全球協調人。
在她加入瑞銀后,“錢隨人走”,瑞銀成為了華潤電力收購華潤燃氣的財務顧問,以及華潤創業與TESCO籌組合資公司的財務顧問。
宋林遭到中紀委調查后,身在瑞銀的楊麗娟當然也成為調查對象。新浪財經獲得消息稱,宋林通過楊麗娟在投行界的資本操作及洗錢,牟利數十億元人民幣之巨。這一次案件,再度對大型投行涉入中國企業的腐敗敲響警鐘。美國《紐約時報》曾引述消息稱,美國監管機構對投行涉及中國內地聘用問題的調查,至少已經擴大到瑞信、高盛、德銀、花旗和摩根士丹利5家。
如今德銀狀告張紅力,顯示投行被調查的“利益輸送”,已經不限于“聘用問題”。據新浪財經獲悉,在此前對于摩根大通的調查中就曾發現,早在2006年,摩根大通曾經聘用當時一名身居領導層位的中國官員女兒經營的咨詢公司,這公司也同時為瑞信提供“咨詢服務”。有投行界人士相信,所謂的“顧問費”等,某些情況很可能是給予能帶來業務的重要人物的一種“回扣”。
當然,投行給出的大多數的“顧問費”數額并不大,鮮有超過百萬美元,德銀本次訴訟資金高達數百萬美元,實屬少見。由此推斷,這筆費用與德銀當時運作的某項重大業務有關,也不大可能由張紅力一人作出相關的決定,十年來都沒有被公司發現。
國際投行無奈斷臂自救
去年底,摩根士丹利一名駐上海的地產業投資主管,由于為自己和一名中國官員圖利,被裁定欺詐與行賄罪成,判入獄9個月。今年3月,摩根大通中國首席執行官方方被廉政公署檢控,隨后離職,目前仍在調查中,相關團隊人員也大批離開摩通。隨著調查的深入,類似的事件數量還將上升,
盡管大家未必熟悉投行內部運作,但即便以最簡單的邏輯推理,相信也不會有多少人認為這些被調查的投行雇員乃至高層,僅憑一己之力就能夠給出了數額巨大的回扣以及作出各種雇傭安排。新浪財經獲悉業界人士大多相信,將一切推諉成某些投行雇員的“個人問題”,是華爾街投行苦于深陷在與國企利益輸送的泥潭中,不能不選擇的“斷臂自救”。
當然,要真正裁定投行家們罪名成立也并不容易。有熟悉相關法律律師對新浪財經專欄意見領袖表示,美國這場“反腐風暴”主要的依據是《美國反海外腐敗法》,官方必須拿出切實的證據,證明這些投行人士在雇傭“二代”或者支付某些費用時有明確的行賄意圖,超越正常的工作范疇,而且為贏得業務對其他國家的官員等產生了不當影響。這樣明確的證據投行方面不難銷毀,政府則難以搜集,這或許意味著這一場調查將曠日持久。
但是,這場“反腐風暴”并沒有因此不了了之的跡象。恰恰相反,受調查的企業范圍正在不斷擴大,除了金融業,還涉及能源、電信以及消費品等公司,越來越多原本形象清新的外企,或許將被揭開不甚光彩的真面目,震蕩更多行業。然而,正如內地的反腐風暴最終將帶來更干凈的市場和更廉潔的國企一樣,這一輪涉及美國企業的調查,相信將為眾多深入涉足中國業務的大型外企,帶來全新的氣象。
(本文作者介紹:北大畢業后赴港留學,任職多年,貼身體驗國際金融中心枯榮動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