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難”之結如何解:
盤活農村資產,健全農業保險,推進農信社改革
“農信社的定位、股份制改革等問題,還缺少頂層設計。”在魯軼看來,解決“兩難”并存只能不斷探索、持續改革,在創新中不斷完善。
“要解決農民‘貸款難’,首先得解決抵押物不夠的問題。國家盡快配套相關金融法規,加快農村土地確權,從農村房屋、果園、山林、大型農機具等有形資源資產入手,盤活農村資源資產,變‘無效資產’為‘有價資產’。”丁繼紅說,同時要支持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保險,增強農民收入穩定性,解決農業生產風險高的問題。
“要解決農信社‘放貸難’,就要支持農信社在政策、服務許可的范圍內進行改革、創新,解決農信社造血能力不足的問題。河南省142家農信社中已有30家改制為農商行,堅持改制不改姓,改名不改向。”省農村信用聯社辦公室副主任吳鵬告訴記者,改制只是通過市場化手段,有效化解歷史包袱,增資擴股和優化股權結構,有效增加縣域資金的供應,增強經營活力。
伊川縣農商行董事長康鳳立介紹,為扶持伊川縣特色農業發展,截至目前,各項貸款余額86億元,占全縣金融市場份額的68%。
“國家也可以在成本上給予涉農貸款更多的支持,比如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手段,降低涉農金融機構的運營成本。”董金泉表示。
“農村信用社在條件成熟時宜及時構建統一法人農村商業銀行,真正構建符合現代股份制商業銀行要求的內在機制。”丁繼紅建議,只有切實推進股份制改革,加強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設,持續完善內控體系,才能防范各種風險、提升運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