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廣州市公安局接到報警,稱在白云區棠樂路京廣鐵路涵洞有一輛小車被水淹沒。經現場勘查,小車上7人均溺水死亡。據村民反映,這個涵洞一遇下雨就會被淹,作為水浸黑點投訴多年都沒得到解決。(8月23日新華網)
五個大人、兩個小孩,七條生命就這樣被一個浸水涵洞吞噬。在為生命逝去感到同情的同時,有人在疑問,為何車被淹后一個人也沒有逃出來?是不是撞上橋墩后人都受傷了才無法逃出?相比之下,村民透露出的另一個問題,才真正值得深究。
14年前建成的棠樂路京廣鐵路涵洞,是村兩頭之間的必經通道,但卻逢雨即淹,若是大雨,積水甚至可達4米深。因此,自誕生起,“奪命坑”便注定與它“有緣”,至于會不會“有分”,還得看“下回分解”。
問題關鍵也就在這里。受其影響的附近村民最有發言權,他們不斷向有關部門反映此事,甚至連媒體都進行了多次報道,可最終的結果卻是“投訴多年都沒得到解決”。高唱“安全無小事、防范于未然”的有關部門,都去哪兒了?
監管部門并不是不懂什么叫血的教訓。去年6月3日,一名女子掉進了廣州天河區一高速橋下涵洞,直到多天后才找到尸體。就此,廣州水務部門拉開了全市范圍內的安全隱患大排查。“亡羊補牢”的做法,一度讓人重新燃起對安全監管的信心,可怎料,一年多后的答案,卻是“7倍”于去年損失。沒有了去年的“羊”,卻有更破的“牢”。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面對慘劇,有關部門再次采取了“緊急措施”,其中一條,便是“立即對全區水浸黑點開展隱患大排查”。如此應對之策,客觀來說并無不妥,但似曾相識的成分,又會給人多少不同的信心?到明年的這個時候,我們還會繼續來做“同比增長或降低”的算術題嗎?
在白云區有關部門的“緊急措施”里,還包括抽排涵洞積水與做好安撫家屬等善后工作。“閉門造車”弄出的應對措施,可曾征求過當地群眾的意見?因為群眾間有一條線索,即“投訴多年都沒得到解決”,才是監管漏洞的真實投影,要是有關部門意識不到,恐怕慘劇并不會停止。(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