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范必則認為,化石能源尤其是優質的油氣能源會在較長時間內成為主體能源,我國應確立由煤炭時代走向油氣時代的戰略目標。
當然,其他能源形式也有其擁躉。國務院參事徐錠明就對《中國科學報》記者直言:“所謂能源革命,不改變主體地位,怎么能叫革命?”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長韓文科則強調,我國歷次經濟發展都伴隨能源高速增長,現在要用能源的中低速增長來支持經濟轉型,不管是哪條路徑,都注定是一次“痛苦的轉型”。
“前兩次世界能源轉型,我們都不明所以地過來了,但這次中國被擺在國際舞臺中央,我們已經身不由已。”陳衛東說。
范必:體制是如何阻礙改革的
能源是計劃經濟時期管制最為嚴格的領域。在這一輪體制改革中,能源到底是什么體制?現在來看,在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能源領域很難定性為計劃經濟或市場經濟。
以電力行業為例,電力企業的股權結構往往是多種所有制,電力企業和電網之間是買賣關系,電力建設要經過招投標,這些都是符合市場經濟特征的。但是,電價是國家定的,發電小時數是有關部門分配的,在哪里建、建多少都是由政府審批的,又像計劃經濟。
現在看來,能源領域的很多企業都處于雙重體制之下。其中一種是影子計劃。政府對國有企業進行干預和考核,既沒有下指令性計劃,也沒有下指導性計劃指標,但是這種考核又相當于一個計劃目標。比如電力企業的產品是按照市場經濟進行交易,但是交易的目的卻不是股東權益的最大化,而是滿足上級確定的考核指標。
還有一種是壟斷計劃,比如有些行業改革后轉制為企業了,但是運行機制并沒有真正改革,是市場經濟下的壟斷行業,但又沒有形成有效的監管,比如電網企業改制了,但是不徹底。
最近又出現了一種外生計劃。在經濟指標以外,又增加了對環境、節能、減碳方面的指標要求,這些指標同指令性計劃指標一樣,都是層層分配下達的,對企業行為進行約束。但計劃經濟時還要“幾上幾下”、綜合平衡,現在下達外生計劃指標時完全不跟企業商量。
另外還存在差別政策,即對于產業中不同的企業、不同的產品實施不同的管理方式,而不是公平對待的管理方式。這種差別有時體現在所有制上,有時體現在產業方向和先進性上,有時體現在價格上實行雙軌制。
因此,能源體制是多重體制亞型的復合體。這樣看來,改革必然很復雜,因為我們連它目前的體制類型也沒有完全搞清楚。
對于這種情況,我建議采用全產業鏈市場化改革框架推進能源市場化改革。
以天然氣產業鏈為例,全球天然氣市場供大于求,價格迅速下跌,我國天然氣價格繼續上漲,供不應求。這是為什么?我國天然氣產業的發展選擇了上下游一體化經營體制,在歷史上也曾有過積極作用,但現在卻成為了供求矛盾加劇和價格持續上升的主要原因。
從氣源、運輸、銷售這三個環節來看,全世界大部分國家都是招標獲得開采區塊,而中國是登記獲得,這是一種非常野蠻的制度,只有少數企業擁有進出口權。
除了氣源壟斷,運輸是壟斷的,城市管網也是壟斷的。總之,從打出天然氣到送到用戶家里,經過了無數帶計劃經濟色彩的環節,如果要改革,所有環節都要進行市場化改革。
因此,解決氣荒和石油供求矛盾問題,不是在交易環節解決,而要從區塊招標開始,進行勘探開發、管網獨立、進出口權、流通體制、城市燃氣等全方位改革。(陳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