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HudsonAlpha研究院研究員韓健則對《中國科學報》記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韓健認為,擔心是有根據的,但也應該給企業機會和時間來證明自主創新的能力。
“引進技術不是外國人設的什么計策,也不是中國人進了人家的圈套。引進技術,即使有錯,也不是華大的錯,是因為我們自己沒有創新開發的能力。”韓健指出。
基因測序儀到底要不要做
在目前的爭論中,核心的焦點在于國內基因測序儀自主創新的能力以及是否應該自主研發基因測序儀。
目前國內自主創新基因測序儀究竟做到了什么程度?據記者了解,目前國內做測序技術研發的機構包括深圳華因康、南京普東興、中科紫鑫、山東威高、華大基因等。
目前,華因康已經研發出測序儀樣機并向CFDA申請注冊;前身為無錫艾吉因的南京普東興、山東威高集團與北京大學謝曉亮項目組也有了基因測序儀樣機,正在優化測試;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與中科紫鑫公司運用聚合酶結合焦磷酸發光技術的公眾測試樣機正在生產加工。而據華大方面稱,收購CG后其測序設備已量產。
但是,部分業內人士對國產自主創新基因測序儀還是有諸多質疑??茖W網博主朱良認為:“如果一味地等待國產機器出來再大規模上臨床,那時各個國外大鱷以‘科研’為名所攫取的我國基因數據又會有多少了呢?”
博主“高山”留言:“我們在測序儀上還是不要弄了,最多收縮到單分子測序,更多精力放到建庫、試劑和數據分析上,這樣更現實一點。”
任魯風則不這么認為。他強調:“中國的確在很多方面比較落后,但放任自流只能是越來越落后,如果我們不做測序儀,Illumina和Life Technologies就會削尖腦袋找國內的買辦來搶市場。”
“優先解決試劑也是合理的,終歸可以積累相當多的經驗教訓,有了積累才能轉化成突破。還是我們的基礎太單薄,現在有了一定的創新和積淀,所以我們希望能促成中國這個產業的發展。”任魯風說。
韓健則認為,不論是在基因測序市場上“割據一方”的大企業,還是正在尋求突破和前進的中小企業,都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如果別人在技術平臺上領先,我們就應該努力在測序內容上尋找突破;如果別人在核心的核酸測序技術上領先,我們就應該在配套技術上設法突破,如標本處理、建測序庫、生物信息、臨床應用等;如果別人在測序診斷方面領先,我們就應該試圖在利用測序研究新藥,或者更合理地使用老藥上下功夫。”韓健說。
引進吸收能否帶來自主創新?基因測序儀做與不做?基因測序企業應該做什么?這些疑問是這場關于二代基因測序產品獲批爭論的核心。
正如任魯風所擔心的,二代基因測序產品獲批是否規范關系到未來中國基因測序行業的有序發展。
記者在采訪中也了解到,關于二代基因測序產品獲批之爭源于資本較量的猜想也在業內流傳。
記者就業內人士表示的各種質疑采訪華大相關負責人時,對方表示,華大獲批的產品已經經過了CFDA相關的審批過程,并且,雖然華大率先獲得審批,但是實際上對整個行業也是利好,相信以后也會有其他技術平臺獲批,并表示“華大也可能在近日發布獲批產品的各項技術指標”。
韓健則提出:“CFDA不應該在技術層面袒護某個技術平臺,因為他們要保護的不是某個公司的利益,而是病人的切身利益,產品的安全性、準確性、可重復性、穩定性等等都需要綜合考慮,對病人最有益的技術和產品就應該得到準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