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作為我國規劃的13個煤炭生產基地之一,正處于煤炭開采的黃金期。捧著"金飯碗",濟寧卻著力經濟轉型,用結構調整增強發展的持續性。
鄒城市太平鎮人大副主席常廣杰:我們目前處的位置是太平鎮三鮑村的舊村址,因為壓煤進行了整體搬遷。
在濟寧,像三鮑村這樣的塌陷地有48萬畝,占全國的1/5。看著身邊一塊塊塌陷地,煤礦企業更憂慮未來的發展。
山東宏河礦業董事長劉玉奉:已經開采了20多年,按照生產周期還有10年的開采期,(需要)考慮集團的轉型發展。
這個新廠房承載的是企業的希望。把地瓜加工成淀粉,剩余的廢渣制糖,廢液中再提取酵母,這條國內最先進的生產線投資達6億多元,但從開工到投產只用了不到2年時間。
山東宏河礦業董事長劉玉奉:它在集團中的產值、利潤、利稅都將超過煤業,成為集團的第一產業。
作為當地最大的煤礦,兗礦集團非煤產業已經占到整個集團的42.3%。煤炭企業在轉型。濟寧的經濟也在換檔升級。這幾年,濟寧把制造業在工業中的占比、服務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占比,都納入到經濟發展的考核體系中,一批有技術、有后勁的企業項目加速落地。
位于濟寧高新區的惠普國際軟件人才及產業基地主體工程剛剛建設完畢,下個月就將迎來第一批受訓學員。未來3年,這里將形成每年1萬名IT工程師的培訓規模。
惠普軟件(濟寧)實訓中心校長王福剛:惠普這邊選取的工作有10年以上的講師工程師過來,另一方面我們院校的教師也踴躍參加,另一個我們基地自身還要提供出一部分教師力量,三者結合,能夠更滿足我們基地的培養需要。
看重惠普的人才培訓功能,中興科技、甲骨文等一批國內外知名IT企業也準備落戶濟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