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在陽朔縣經常可以看到縣、鎮、村三級干部,深入鄉村與群眾一條板凳拉家常。他們大多三五人一組,到群眾中間家訪、問計,決策,只要是與群眾生產生活相關的,他們都喜歡聽、喜歡問,遵循民意做的每一件實事,都辦到了群眾心坎上。當地群眾俗稱他們是“小板凳”工作隊。(來源:新華網)
板凳《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用木頭做成的一種凳子。這種凳子沒有靠背,沒有扶手,結構簡單,樣子“寒磣”。然而,板凳卻很實用,鄉里鄉親聚會或議事時離不開它。人們坐在板凳上,圍攏一起,沒有高低貴賤,卻有濃濃溫情,彼此敞開心扉說知心話。
一位老領導說過這樣一段話,他說:“我這一輩子個人沒什么本事,就是始終堅持和老百姓坐在一條板凳上。”“和老百姓坐一條板凳上”,這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也是我們黨的致勝法寶。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已經無數次證明:只有真正相信群眾,緊緊依靠群眾,密切聯系群眾,黨才能團結和領導人民群眾,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
和百姓同坐一條板凳,形象而生動地體現了黨員干部與群眾同甘共苦、肝膽相照的高尚情操和政治本色,也深刻說明了各級黨員干部必須密切聯系群眾的基本道理。作為黨員干部,無論在什么時候,都不能高高在上,脫離群眾。如果留戀夏有空調、冬有暖氣的辦公室,不愿到基層去轉轉,不愿與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上促膝談心,那么,失去的將是群眾的信任和支持。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我們黨做好群眾工作的根本方法。中央政治局常委到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聯系點調研指導工作時強調“領導干部要和老百姓坐在一條凳子上”,這不僅是對各級黨員領導干部在教育實踐活動中的要求,更是深刻詮釋了如何才能真正與群眾打成一片。
和百姓同坐一條板凳,就應當經常身在群眾中間。這就要求領導干部多走出辦公室,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上田間地頭、進鄉村院落,看看群眾的糧缸滿不滿,問問群眾的收入高不高,摸摸群眾的手腳冷不冷,及時感知群眾的安危冷暖,與群眾“零距離”接觸,與群眾打成一片。
然而,我們痛心地看到,當前在少數領導干部中卻出現了脫離群眾的傾向,他們習慣于坐在辦公室里聽匯報、下命令、作決策,以至于制定政策時脫離實際,確定目標時好高騖遠,落實工作時蜻蜓點水,難以取得好的效果,甚至會走彎路,給黨和人民的事業造成了損失。究其原因,就是沒有“和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因而也就談不上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