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獲悉,北京多個區縣結合自身的特點各出“奇招”“狠招”遏制腐敗,比如密云縣建立干部監督員隊伍,加強對干部8小時以外的監督。(7月23日 京華時報)
腐敗一塊冰,寒透百姓心。鏟除毒瘤、猛藥治疴是人心所向。“猛藥”怎么下、“奇招”怎么出,考驗著從中央到地方各層級反腐能力。除了頂層設計外,對基層來說,反腐需要的是結合實際的具體措施。那么密云縣建立的由退休干部、兩代表一委員、大學生村官、社區負責人等組成的100名干部監督員隊伍,能否對干部8小時以外進行有效監督,且看執行層面的難易就不難推敲。
密云縣建立8小時以外干部監督隊伍,其初衷不言而喻。干部在8小時以外的生活較為隱私,鮮有科學的監管舉措。若能對領導干部8小時以外的時間進行有效監督,構筑起全天候的外部監督體系,必然能及時發現一些腐敗端倪和苗頭,迫使官員收斂以遏制腐敗擴散。
問題就在于8小時以外的監督,說來輕巧,如何執行?以筆者淺薄的分析,執行過程至少要遇到這么幾個攔路虎。
其一,領導干部也是正常人,也有隱私不可侵犯,怎么進行有效的監督,像“狗仔”一樣跟蹤,跟拍,還是其他?其二,監督員和被監督者關系難以厘清。他們或屬上下級、或曾經共事,如何保證監督員的公正、客觀不受人情和工作關系所累?其三,如何保證監督員“愛崗敬業”?監督員也有8小時以外的生活,要讓其“甘愿”加班,如果沒有加班工資或其他鼓勵措施,用什么支撐監督員放棄私人生活去義務監督?
可見,密云縣的這個干部監督員舉措提法不錯,執行起來還真不容易。近年來,反腐“奇招”不勝枚舉,諸如“廉政撲克”、“廉政屏保”、“廉政短信”等等,初衷都是為了強化干部自律或他律,不過,這些舉措都只是曇花一現甚至只播種不開花,在反腐敗工作上鮮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