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蔣君芳
沒有琳瑯滿目的商品,“賣”的都是無形的服務——這個“超市”跟傳統超市不一樣。9月23日,記者在成都崇州市榿泉鎮農業服務超市看到,靠大門一側的貨架上明碼標價:機械化插秧60元/畝,久保田水稻收割75元/畝,人工筑田坎3元/米。
不僅是農業服務“超市化”,成都農民體驗的其他農業服務也很新鮮,比如果農自家園地上種的果樹,負責日常管理維護的卻不是果農自己,但到果子成熟時,平時“撒手不管”的果農照樣能拿到錢……
這一切,源于成都市近年來從頂層設計引領和基層創新實踐層面,推動農村改革不斷深化。
水稻生產有需求走一趟“超市”就搞定
在榿泉鎮農業服務超市里,“售貨員”龔霞告訴記者,兩年前,成都蜀農昊農業有限公司在榿泉鎮開設了這家農業服務超市,主要服務于榿泉鎮、隆興鎮、集賢鄉3個鄉鎮的22個土地股份合作社,“最開始給合作社提供農資配送服務,現在已提供勞動力、農機、農資、烘儲等多種服務。”
近年來,崇州市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聘請農業職業經理人負責管理,年底時入股農民可獲得保底和分紅兩項收益。為幫助農業職業經理人更高效地管理土地,該市引進社會資本建立農業服務超市,為合作社提供農業生產服務。目前,這樣的服務超市已開了10家,數量還在進一步增加中。
農業職業經理人王志全是榿泉鎮農業服務超市的老客戶,記者在超市的糧食烘儲點見到了他。“這段時間雨水多,收下來的糧食沒地方曬,現在賣出去價格又不高,我想先讓超市烘干了代為儲存起來,等到價格合適了再賣出去。”
園地托管給公司村民放手坐等收益
青白江區福洪鄉字庫村十組村民劉永友住在離鄉政府不遠的農民集中居住點,干凈整潔的環境讓劉永友住起來很舒心。
但最初住進新家時,劉永友心里一直不安,“家里種了八九畝果樹,去一趟費時,年輕人又不在家,果樹管理起來力不從心。”這一問題,福洪鄉政府也注意到了。為化解劉永友們的后顧之憂,2012年,鄉政府決定引進專業的果樹種植公司來幫忙——這一思路成為目前福洪鄉正在推行的“托管模式”。
福洪鄉引進的“四川福夢源”公司,現在已托管3000多畝園地。劉永友選擇了“全托管模式”。按照協議,前兩年樹苗處于成長期,劉永友拿不到任何收入;到第3年,可拿到每畝2000元的保底收入;到第4年果樹進入盛產期,除保底收益外,還可與托管公司以3:7的比例分配水果銷售收入。經測算,盛產期后農民每畝園地每年能拿到至少3000元的收益,收益兩倍于托管前。
為了填補頭兩年的“空白期”,托管公司允許農民在果樹下適量種植一些蔬菜增加收入,“兩年后果樹長大就不可以了,因為會影響果樹的管理和維護。”公司經理鐘家富說,這樣的模式對公司也有益處,頭兩年不需支付給農民任何費用,跟流轉土地種植果樹對比,初期資金壓力小了很多。
農民還可選擇“半托管模式”,將管理技術等全部交給托管公司完成,托管公司只收取一定的托管服務費,產品銷售由農戶自己決定。鐘家富對自己的托管服務很有信心,“到果苗長大,農民自己管理起碼需5年,交給我們只需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