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經濟報記者 楊佳月 報道
“民以食為天”就餐是小事,也是民生大事。近年來,為建設便民生活圈,讓大家“吃得飽”“吃得好”,社區食堂在全國遍地開花、加速發展,成為了熱點話題。
(資料圖片)
那么,營養均衡、色香味俱全、菜品任選的社區食堂有沒有進入你的“朋友圈”?就餐需要多少錢?為什么備受好評?今后社區食堂該如何持續發展?
8月24日中午,記者來到鄭州市金水區通信花園社區長者同樂食屋,魚香肉絲、宮保雞丁、腐竹青菜……冒著熱氣的飯菜被整整齊齊地擺放在窗口的桌面上,各類菜品葷素搭配,再配上熱氣騰騰的米飯,看得人胃口大開,中午11點30分,就已經排起了長隊。
“最近一段時間我跟鄰居都在老年食堂吃午飯,飯菜美味可口、價格實惠,實在太方便了,有了社區食堂,不僅‘吃得飽’還‘吃得好’。”74歲的社區居民靳桂梅說:“社區食堂品種豐富又實惠,中午的米飯套餐,搭配花樣多,60歲以上還享受優惠,以前孩子上班總是擔心我隨便應付吃得不好,現在他們也放心,我也省事,真的很暖心很喜歡。”
隨后記者又走訪了經八路緯三路便民營養餐廳、中原區隴南社區食堂、緯五路政七街供銷社社區長者餐廳等多家社區食堂看到,用餐時段食堂人氣均很旺,價格兩素菜7-10元左右,兩葷菜在10-14元左右,一葷一素在9-12元左右,一葷兩素在12-18元不等,兩葷一素在14-20元不等,還有各種小吃回鍋肉、紅燒肉等,價格均為30元左右。
“我們每天都會有5—6個葷菜7—8個素菜可供選擇,大部分人均10元左右就能很好地解決午飯問題,老人更優惠在8元左右。”供銷社社區長者餐廳工作人員孟凡召說:“我們始終都是堅持‘物美價廉’的原則,為大家提供高質量、低價格的優質餐食。”
此外,記者了解到,為了讓老人吃得放心,社區食堂各項環節嚴格規范,確保食品安全衛生。同時在菜品形式上下足了功夫,遵循少油、少鹽等原則,均根據老年人的反饋與季節變化及時更新食譜,不僅如此,還有一些社區還提供送餐上門的服務,所以備受大家好評。
“現在老年人需求越來越多了,我們聯合各支部和樓組的志愿者根據需求,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殘疾人提供義務送餐上門服務。”金水區花園路街道黨建指導員張美榮說:“食堂自去年九月開業以來,社區居民反響一直不錯,這就是對我們工作的肯定和鼓勵。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擴大服務范圍,讓轄區居民生活更加便利。”
實惠的價格、可口的味道、暖心的服務……由于精準切中了民生痛點和需求熱點,多數食堂都場面紅火、客流充足,吸引了許多老年“忠粉”,不僅如此,記者發現,一些年輕人、附近社區居民也逐漸成為這里忠實的消費者。
“我們家現在每天早上都在社區食堂吃早飯,衛生、可口、實惠,不用自己做飯,送孩子上學時間也不用那么緊張。”在經八路緯三路便民營養餐廳就餐的市民賈雪麗對社區食堂建設贊不絕口,“今后也希望可以多建社區食堂,讓更多居民享受便利生活。”
原本設立初衷偏向為老服務的社區食堂,如今意外受到全齡的追捧,并隨著越來越多人的喜歡,逐漸“火熱”,一些新店猶如雨后春筍涌出。據企查查數據顯示,搜索關鍵詞為社區食堂的注冊企業大約4500多家(在業、存續),其中近一年里成立相關企業大約近1000家。大眾點評App上,也涌現出許多社區食堂品牌,它們陸續開設連鎖店、加盟店。
“社區食堂背后是民生‘大文章’。”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教授毋沁萍說:“物美價廉,營養健康,從老齡到全齡,社區食堂受到歡迎,是因為有惠民公益性,這一切都離不開政府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據悉,近年來,關于推進社區食堂建設,國家和各地都出臺了相應政策。例如:去年10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民政部聯合發布《關于開展完整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試點社區應規劃配建食堂等便民商業服務設施。
今年7月,商務部等13部門制定的《全面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中提到,“探索發展社區食堂,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務網絡”。各地民政部門也根據實際情況,對食堂建設、老年人用餐等給予不同程度的補助。
民有所盼、政有所為。簡簡單單八個字,一直高度凝練了政府的工作目標和主要措施。
那么,今后該如何更好地發展,讓社區食堂行穩致遠?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張明鎖建議,可以出臺更多扶持政策,從資金、技術等多方面給予保障,在堅持公益性的前提下,做足服務性,同時,政府進一步合理引導,經營者也要提高市場運營能力,共同推動其做大做強。
毋沁萍表示,社區食堂建設要避免“一陣風”式推進,建設前需要考察調研與數據分析,摸清區域人流狀況、社區家庭結構等,尋找合適的布局點和群眾接受的價格區間等統籌規劃。同時,也可以因地制宜進行一些創新,在社區食堂開辦一些文化活動,打破單一的用餐功能,更好融入社區居民的生活,讓社區食堂不僅“暖胃”更“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