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河南經濟報 首席評論員 溫獻偉
一套80平方米只有鐵架子、沒有完整的墻體和屋頂的房子,居然要賣270萬元。更為離奇的是還吸引了很多購房者實地看房,只因它具備學區概念,擁有溫州市實驗中學總校明年的上學名額。這不是離奇的故事,而是荒誕的現實。日前,溫州一位房產經紀人發布學區房信息,其“賣相”和價格令網友大呼震驚。
網友的震驚不難理解。倘若是一套完好的、具有居住功能的房子,即便售賣270萬元也未必引發熱議。網友的震驚在于,當前市場對于學區房的“趨之若鶩”已經到了讓人大跌眼鏡的地步。
可憐天下父母心。出于對孩子前程的考慮,家長爭先恐后、千方百計購買一套學區房,從感情上自然可以理解。但是,面對一套沒有正常房屋結構、根本不具備基本居住條件的房子,竟然有人不惜實地看房,如此荒唐劇情,咀之嚼之,令人倍感苦澀。實際上,在筆者看來,這套所謂的“學區房”從信息發布開始便埋下了不少隱患和風險。首先,此事看似“一個愿打一個愿挨”,但從保護消費者權益角度來說,售賣不具備居住條件的“學區房”是否合規合法,在法律上還值得商榷。其次,一旦該套所謂“學區房”完成交易,那么,作為最重要最核心的環節,該套房屋產權該如何認定?正如有律師作出提醒,購買此類房子,將來很可能存在產權爭議等問題。再者,面對如此奇葩的“學區房”,也很難想象當地教育部門和學校會作出怎樣的應對與反彈。如果當地相關部門在極力規避的情況下重新對學區作出調配和劃定,購買者到時豈不是落得個人財兩空?顯然,一系列可能存在的風險和隱患,都需要購房者謹慎為之。
近年來,熱度不減的學區房概念讓孩子的教育問題異化成家長的住房投資問題,這不能不讓人心存隱憂。充滿“黑色幽默”的溫州這套受到追捧的所謂“學區房”,其實更像一面鏡子,映射出“學區房”概念下的市場炒作亂象和家長的教育焦慮。無可否認,近年來,在遏制高價學區房方面,很多地方都持續出臺新政,建立多部門聯動機制,不斷推進學區房治理綜合改革,以此共同遏制學區房炒作,取得了不錯成效。只是,學區房炒作亂象有著更深層的成因,僅僅依靠政策規范約束難以取得實質性突破,唯有運用教育改革這只有形之手,做到雙管齊下,才能標本兼治。
故此,想要遏制乃至徹底根除學區房炒作亂象,還需我們進行源頭治理。這要求我們必須在持續進一步平衡教育資源、最大努力推進和實現教育公平上下功夫。雖然這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只要我們不斷采取有力措施,努力縮小學校之間教學質量差距,推進實現和教育資源均衡,就有望讓更多的孩子能夠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從而讓處于“高燒”之中學區房市場炒作亂象得以降溫,讓教育改革和房地產市場都逐步回歸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