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華南農業大學附屬小學十分重視勞動教育,將勞動教育與科學教育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愛勞動、會勞動,在勞動中學知識、長本領。
科學技術快速發展使中國農業種植方法由傳統走向現代,全新的物聯網種植模式可以幫助人們實時掌握蔬菜的生長情況,檢測蔬菜的種植環境,還可以通過專業的輔助系統,自動實現澆水、施肥、噴灑農藥等相關操作。為了讓學生親近自然,愛上勞動,學校開辟了一塊現實版的“種子農園”。“種子農園”中設有大棚監管設備,可以隨時隨地掌握農作物的生長環境狀態,集成空氣溫度、濕度、光照強度、二氧化碳濃度傳感器,全面監測作物主要生長環境指標。園中還安裝了智能澆花器,可以根據花園的植物類型并結合天氣情況定制精準的灌溉計劃,通過智能設備將信息呈現給使用者。與傳統的靠感覺為作物澆水相比,該灌溉系統既科學合理又能避免浪費水資源,還可以節省時間。學生們在園中可以耕地、種菜、采摘,不僅得到了勞動鍛煉,還學到很多科學知識。這塊小小的農場,已經成為學生的“第二課堂”。
各班在“種子農園”有包干區,教師帶領學生種植白菜、小油菜、西紅柿等,教他們松土、挖坑、播種、移植。課間,教師還經常帶學生到農園觀察作物,指導他們澆水、拔草,并安排他們輪流值日,在勞動中體會做主人翁的責任感。教師還精心挑選各種適宜南方生長的花草種子作為獎勵發給學生,讓他們在家中進行盆栽種植,每天觀察植物生長情況;讓學生動手發豆芽、種蔥蒜,寫觀察日記,然后把豆芽、大蔥等做成美味可口的菜肴,品味自己的勞動成果,在此過程中學生真切體會到勞動的價值。
學校還邀請有專業特長的家長來校給學生講解水培植物的生長過程。教師帶著學生從調配營養液開始,然后播種,再把蔬菜苗移植到水培槽里。水培種植活動激發了學生勞動的熱情,同時提高了學生的生態保護觀念。
學校與華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團委結對子,共建少先隊校外實踐基地,每月安排大學生進課堂給學生講解生態保護知識,并設置了昆蟲角,飼養了幾種小昆蟲,學生課間通過觀察、喂養,了解各種昆蟲的特點。學生把觀察到的東西寫進日記或制作成手抄報展示出來。學校積極響應全國少工委“紅領巾獎章”爭章活動,設置校外實踐基地特色章——植保科普章,組織學生到華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參觀并制作昆蟲標本。
春天是播種的時候,教師與家長帶領學生參觀航天育種水稻基地,讓學生學習插秧,學會區分秧苗與稗草;夏天稻田里秧苗長勢喜人,教師帶領學生參觀基地,講解病蟲害防治知識,航天育種專家為學生講解太空育種相關知識,告訴學生如何科學種田、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教師和家長帶領學生收割水稻,學習農耕文化,感悟農耕精神,體驗農民勞作的辛苦,在學生心里種下熱愛勞動、尊重勞動人民的種子。
知識和實踐相結合、勞動與科技相結合,讓勞動教育變得更有趣味和技術含量。學校在勞動教育中融入科技因素,在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精神品質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勞動技能,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領域,培養了他們積極探索的創新精神。
(作者單位系廣東省華南農業大學附屬小學)
《中國教育報》2022年11月25日第9版
作者:蔡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