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正要跨入第四次工業革命“數字經濟”的門檻,人類的生產發生了重要的變化。過去,數字信息是為更好地服務工業生產;未來,信息端的生產將更為重要,實物生產將服務于信息生產。中國緊跟時代步伐,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這既是要實現工業4.0,也要對之前的工業革命進行補課。在前幾次的工業革命中,中國處于邊緣化到積極參與的位置;即將到來的工業革命,中國可以充當引領者的角色。從利好全球的角度看,未來中國的產業在向中高端邁進時,還要有能力逐步制定全球化的標準,雖然這是一個艱苦的對接過程。
同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科技創新擁有著集體攻關的優勢,善于動員人力、財力等優勢,有能力實現重點突破。由于創新初期探索成本較高,中國同許多發展中國家一樣,利用后發優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如今,中國越來越強調自主創新,在量子通信、4G網絡等領域也已經形成先發優勢。中國擁有著全世界最大的工業體系,這為創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方便了全球高科技的集成。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也為企業提供了強大的創新需求。中國的創新既強調企業家創新,也強調勞動者創新。不僅鼓勵科技人員的創新,也倡導工匠精神和普通人的微創技術。這種自上而下的倡導幫助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一個相互推動、相互觸發的大眾創新局面。眾多因素疊加在一起,就構成了中國創新浪潮開始發力的局面。
不過,由于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不夠健全,基礎創新回報較慢,目前看中國的創新存在根基不穩的問題。中國的創新激勵機制也有不足之處。
在創新文化的培育和人才問題上,中國要學會吸引全球人才,形成更加開放和有吸引力的教育體系。目前,中國社會科學的發展滯后世界,缺少基于中國實踐產生的社會科學體系。這應該成為未來幾年中國重點推進的內容。此外,中國還須不斷提升企業創新的主體性地位。創新的主體本應該是企業,但目前來看企業創新程度仍較低。
從地方政府的角度來說,需要實現從投資平臺向創新平臺的轉化,將高校、企業、政府三者之間通過創新平臺實現連接,也就是將已有科研成果跟市場轉接,同時也要讓人才在企業中施展才能。因此,政府要不斷改善創新環境,營造一個寬容的長線創新環境,還要在知識產權保護、法律建設方面積極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