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報顯示,代表傳統銀行的四大行凈利潤增速下滑明顯,全部下滑至1%以下。工行、農行、中行、建行凈利潤增速分別為0.65%、0.57%、0.79%、0.73%。
雖然傳統銀行中的四大行利潤絕對額度仍然保持在千億以上,尤其是工商銀行(601398,股吧)實現凈利潤最多達到2223億元。但是,銀行業由2013年利潤增速高達百分之二三十,下滑到2014年的個位數,再到今年三季度四大行增速低于1%,傳統銀行光鮮的絕對額背后卻難掩增速持續下滑、節節敗退的頹勢。
這些情況,暴露出了傳統國有銀行一些深層次問題,最大的問題是受制于國有體制制約,面對開放金融、面對金融向市場化縱深發展難以適應,出現被邊緣化的跡象。
近幾年,中國金融進入了對內主動放開和被動放開速度較快的時期。隨著監管部門逐漸放開小貸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的準入,放松民間借貸市場監管,使得民間金融融資額度快速攀升,對監管體系內金融特別是商業銀行帶來了越來越強烈的沖擊。
然而,習慣了享受“躺著也能賺錢”快感而反應遲鈍的傳統銀行“執迷不悟”,依舊根本不屑民間金融這股草根力量,而忽視了市場化金融的方向性大問題。在不知不覺之中,以強大的市場化力量與高科技手段助推的互聯網金融,正在給傳統銀行帶來巨大的威脅和挑戰,欲顛覆其“老大”地位,并誕生出了余額寶這樣的顛覆性產品。
在互聯網金融出現以后,客戶們手拿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存款、轉賬、購買理財產品、商店購物支付等所有金融業務,經常使用智能手機辦理金融業務者根本就不到銀行儲蓄所里去辦理業務,使得移動互聯網金融與銀行儲蓄所不在一個平臺和層次上,談何競爭?
先前,銀行多年轉型之路發生了方向性錯誤,將業務從存款、貸款等傳統業務轉到中間業務上,而不是轉到更急需轉型的互聯網金融上。在移動互聯網金融用戶正在呈現幾何速度增長的當下,因“慢半拍”而失去了網絡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支撐的傳統銀行客戶大量流失,這才是傳統銀行利潤增速呈現急劇下滑趨勢,目前已經滑至接近于零的原因,也是傳統銀行所面臨的最大危機之所在。
在互聯網金融潮起云涌的背后,對傳統銀行的銀行業存款等負債業務、貸款等資產業務、理財等中間業務、支付等收入渠道,以及包括過去長期被看作最具潛力的銀行卡中間業務收入在內,都將產生革命性和顛覆性的影響。
對于傳統銀行來說,未來的出路在于盡快發展互聯網金融尤其是移動互聯網金融,不妨效仿招商、興業銀行(601166,股吧)已開始大力推進互聯網金融業務并采取了轉賬全部免費的爭奪市場的作法,才能與互聯網企業發起的互聯網金融在一個平臺和層次上競爭。
作者李勇:中興匯金投資研究部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