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銀行難以顛覆 傳統銀行商業模式
證券時報記者 羅克關
日前,中信銀行攜手百度發起百信銀行,互聯網業界三巨頭BAT(百度、阿里、騰訊)在銀行業務上勝利會師的愿景即將實現。以資本規模計,三家新銀行目前都還只是“小螞蟻”,但他們所具有的互聯網基因還是讓市場刮目相看。不少人認為,這幾家新銀行將引領傳統銀行這頭“大笨象”走向未來。
與改造產業領域時橫掃千軍的氣勢相比,互聯網對商業銀行核心業務的改變沒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大。曾被寄予厚望的微眾銀行,開業至今最轟動市場的新聞不是發布了什么顛覆理念的產品,反而是從商業銀行跳槽而來的一干高管次第掛冠而去。一向低調的網商銀行盡管依托著阿里巴巴的各種資源,卻變得越來越像一家傳統銀行。百信銀行豎起了直銷銀行的大旗,它的未來又會是什么呢?
傳統上,商業銀行是整個社會資金流的中樞,它的經營和商業個體的資產負債表直接相關。貸款構成了客戶的負債,客戶要用資產進行償還。償債資產可以是實物,比如房產、土地或機器,這是傳統的抵押貸款;也可以是虛擬物,比如現金、股票和商業票據,這是各種質押貸款或貿易融資;甚至沒資產有承諾也行,銀行的各種信用貸款其實就是客戶承諾用未來的資產償還當下的負債。
想要在這個資金循環中掙錢,銀行需要收集客戶的財務信息,以甄別資產的好壞,并反推客戶的資產負債表,預判它向哪個方向演化。所以,信息流對銀行同樣很關鍵,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是風險控制和實現盈利的核心要素。互聯網理論上可以讓銀行以更低的成本處理信息,這也是市場認為互聯網巨頭進軍銀行將帶來顛覆性變革的根本所在。
然而問題是,互聯網雖然能夠改善信息不對稱的現實情況,但不可能完全消弭信息不對稱,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還在不斷陷入信息過載的困擾之中。盡管互聯網正在逐步剝離商業銀行的支付功能,但在最核心的風險業務上,只要信息不對稱不能完全消除,銀行的商業模式就不會有根本的改變,因為它必須用實打實的資本去構建最后一道風險屏障。
很多人或許對此不以為然,認為未來的銀行完全可以輕資產化,不需要像傳統銀行一樣承擔風險,和客戶的資產負債表直接對接。這個判斷在單家銀行身上可以成立,但在整個系統上不成立,因為資金最終會對接資產,只是怎樣對接的問題。這樣的機構在現實中已經存在,甚至沒有銀行牌照的網貸公司也在做同樣的事情,何苦要等到未來?
準確認識互聯網銀行沒有改變傳統銀行的根本屬性,或許是在“互聯網+”這個大池子里撲騰好的一個基本前提。至少在目前來看,BAT銀行中發展勢頭最好的,并不是號稱要改變我們的微眾銀行,反而是老老實實依托阿里巴巴物流體系的網商銀行。這已經足夠說明問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