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北京1月17日電(于青、常曉慧)當下正值北京冬奧會后首個冰雪季,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優化調整,旅游市場逐漸復蘇回暖,冰雪經濟的活力再次迸發。16日,中國經濟信息社舉辦了以“中國冰雪經濟高質量發展實踐探索”為主題的中經智庫每月談研討會,邀請來自研究院所、行業機構的多位嘉賓,圍繞冰雪經濟發展新方向、冰雪消費新特點等議題進行了探討交流,并為以黑龍江為代表的冰雪旅游目的地如何高質量發展冰雪經濟出謀劃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北京交通大學現代旅游發展研究院院長、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張輝認為,冰雪旅游要向鏈條化和精細化發展。他指出,冰雪旅游是冰雪經濟的主體,只有將冰雪旅游、冰雪運動、冰雪文化、冰雪裝備聯動整合起來,依據不同冰雪旅游形態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才能形成強大的冰雪經濟。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冰雪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李宇表示,冰雪旅游是當前全國文化旅游業全面復蘇的風向標和先遣軍,要抓住機遇謀發展。他建議,黑龍江要摸清后備冰雪資源的“家底”,加強冰雪旅游產業國土空間專項規劃,同時關注全球變暖對冰雪旅游發展、資源基礎的影響。
中國旅游研究院政策與科教研究所所長、首席戰略研究員宋子千認為,培育大眾市場是冰雪經濟發展的第一要務,休閑旅游市場是冰雪經濟的核心支撐。他建議,旅游目的地要提供豐富多樣的游玩項目,依托冰雪題材創新游玩活動,同時要注意為老人和小孩提供好服務,以適應親子旅游的趨勢。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科學學院副院長鄧寧表示,冰雪經濟在性價比、品牌、體驗、傳播方式等方面做一些營銷上的戰術努力,在當下具有現實意義。他建議,要與時俱進重塑品牌,借勢潮流和時尚文化元素,依托冰雪旅游特點打造冰雪IP。
北京體育大學體育休閑與旅游學院副院長蔣依依表示,黑龍江已經形成了以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和冰雪運動為核心,以冰雪裝備等為支撐的冰雪經濟的四梁八柱。她指出,滑雪的客源市場可以分為初學者、進階者和愛好者三類,黑龍江應重點吸引進階者和愛好者市場,以此優化冰雪經濟的消費結構。
中國人民大學創意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宋洋洋認為,黑龍江發展冰雪經濟的定位,體育是底色,產業是成色,文化是特色。“三色”又對應著“三端”,運動端是面向高度愛好者和高凈值人群的專業體育,旅游端要融入觀光、度假休閑和文化民俗體驗,產業端要打造裝備輸出、標準輸出、人才輸出的全國基地。
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智慧旅游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學院顧問講師趙立松表示,對于黑龍江冰雪旅游的發展,短期要看需求,長期要看供給。在短期需求方面,要關注年輕化、品牌化和國際化的趨勢,在長期供給方面,要關注數字化、產業化和融合化趨勢。
美團研究院研究員劉佳昊帶來了來自消費互聯網平臺的觀察,指出由于冰雪旅游具有季節性、周期性較強的特點,線上提前預約旅游成為消費端的新趨勢。他建議,旅游目的地需做好線上整合營銷和數字化經營,依靠線上游客預約數據,對線下餐飲、住宿等整體資源進行合理調配,提升精細化運營效能。
攜程集團公共事務部總監劉芳彤認為,黑龍江冰雪經濟的發展可以在內容營銷上更加發力,加強與互聯網平臺的溝通合作,打造內容推廣新玩法,同時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從而提升游客的游玩體驗感。
在交流研討環節,張輝指出,今年是中國旅游的恢復年,旅游業的恢復在冬季主要看冰雪旅游,冰雪旅游的恢復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振其他旅游形態。他建議,作為旅游業人氣恢復的重要標志,中國·黑龍江冰雪旅游產業發展指數要抓住冰雪旅游恢復的機遇期盡早推出,進行高頻發布,更好地提振旅游業信心。
近年來,黑龍江始終堅持“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持續培育壯大冰雪產業,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中國經濟信息社也持續聚焦冰雪經濟發展,以黑龍江為樣本,研發編制中國·黑龍江冰雪旅游產業發展指數,通過連續多年的數據監測,把握黑龍江冰雪旅游的發展特點,探索中國冰雪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黑龍江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