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面臨最危險的通縮危機
11月中國CPI、PPI雙雙不及預期,顯示通縮陰影開始籠罩中國,中國還存在進一步貨幣寬松的空間。
11月中國CPI同比增長1.4%,創2009年11月以來最低,預期增長1.6%,上月增長1.6%。中國11月PPI下降2.7%,連續33個月下滑,預期下降2.4%,前值下降2.2%。
申萬宏觀指出,中國面臨最為嚴峻的通貨緊縮危機。申萬宏觀表示,今天的數據驗證了之前的判斷,中國面臨的風險不是通脹而是通縮。通縮壓力既有內憂亦有外患,所謂“內憂”是指內需不足,“外患”是以原油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 通縮將放大債務,對于整體經濟尤其重資產型企業消費型企業不利,部分下游行業例如原材料加工企業和公用事業能夠從中受益。

次貸危機之后主要經濟體都在與通貨緊縮做斗爭,目前看中國面臨的形勢最為嚴峻。貨幣政策再也不能夠無為而治,預計將果斷進行對沖。維持中國再次進入量化寬松周期的判斷,預計未來12個月最多可以有3次降息6次降準。

需求不強、油價下跌 CPI回落
11月CPI同比增長1.4%,環比漲幅為-0.2%。總需求不強、油價下跌是CPI同比回落的原因。
分項看,食品項環比下降0.4%,因前期壓欄超重豬近期出欄增多,致豬肉價格下跌;11月暖冬致鮮菜、鮮果供給充足,拖累食品漲幅。非食品項環比下降0.1%,旅游淡季拖累文娛(旅游項);而勞動力供給收縮,反映低端勞動力成本的家庭服務及加工維修服務項價格繼續上漲。
受油價下跌影響,11月,車用燃料及零配件價格環比下跌4.7%,同比下跌8.3%,為跌幅最大的項目。民生宏觀預計油價下行將拖累CPI 0.5%左右的漲幅;
下跌的油價和金屬價格降低了中國工廠的生產成本,將推低出口產品價格,給全球帶來去通脹壓力。中國央行上月意外降息以刺激經濟,為兩年來首次。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今年或創下1990年來最慢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