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印尼最大的金融控股財團,力寶集團旗下有40多家公司,投資業務涵蓋商業銀行、保險、房地產等多元領域,投資國家包括印尼、新加坡、和中國等。
曾任力寶集團中國區負責人的力寶集團董事黃超隆對中國企業“走出去”有著很大的期待。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力寶集團有很多資源愿意與國內的企業分享與合作。
第一財經日報:力寶集團從印尼開始到現在已在十多個國家有了投資,國際化的過程中遇到過哪些挑戰,如何解決?
黃朝隆: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宏觀的條件,有不同的法律法規,消費者也不同。我們的產品還是要以消費者的認可為主,于是,公司就會根據不同的地區研發不同的重點。
首先,要關注國家的宏觀政策,比如這個國家將來五年、十年、二十年的發展將會如何。第二,要了解這個國家具體的法律法規,以及當地是否有足夠的人力資源來支撐企業的投資。在了解上述基礎條件之后,再考慮如何在當地進行開發。開發的過程肯定不只是一兩年,最短也是三到五年。
日報:您說一兩年內做不起來的意思是指一兩年的準備時間是不夠的?
黃超隆:對。起初的一兩年一般都以觀察為主,要把團隊磨合好,適應當地的環境。之后的兩三年再進行進一步的投資。
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尤其要確定企業的老板有沒有決心和持久力。我們看到在印尼投資成功的企業,比如長虹和海爾,都是以長線投資為主。失敗的例子大多是因為老板沒有把分公司當成自己的一部分開發,不能專注。
投資,是指投下去資金和資源。如果沒有決心,就會不敢投錢下去。
日報:對于有意向投資東南亞的中國企業,您有何建議?
黃超隆:東南亞和歐美的投資不太一樣,東南亞的毛利會比較高,如果在操作中有錯誤,也不會虧到哪里去。但是在歐美,市場比較成熟,如果你犯了一點小錯誤,影響就會比較大。
另外,在東南亞的商業領域,還是以華人占多數,所以學習、溝通、了解會比較方便,這對中國企業有優勢。但是不要因為這些關系的優勢就盲目“走出去”。
有幾點是普遍需要了解的,比如國家層面的宏觀政策、當地的法律法規、消費者喜好以及習慣。建議企業實地拜訪當地的銀行,了解資金、金融方面的資訊。并且要聘請專業的法律顧問、市場顧問,完成專業的報告和市場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