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完善干部考核制度,杜絕“唯GDP”的政績觀;打造規范行權的制度“籠子”,深化“三權改革”;深入實施“成都人才計劃”,讓優秀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深化基層組織制度改革,全面深化“三視三問”群眾工作法……,據人民網報到,網友從成都市委組織部獲悉,按照中央、省委深化改革的全面部署,該市確定了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任務書、時間表、路線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專項小組2014年度重點改革任務》已由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印發。
對GDP增長速度的要求,讓中國經濟實現了快速的增長,也使得中國經濟的總量躍居為世界第二,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但是,解決了溫飽之后,一些新的社會矛盾卻產生了。“GDP呈兩位數的發展,但是我們的人均收入始終低于經濟的增長速度。”經濟學家、中央黨校前教育長李興山認為,人民收入不隨經濟增長而同步增長,是民生問題之中很要害的環節。在各地GDP增長的同時,人民的幸福感卻越來越低。一些危險的信號已經出現。比如,企業家的安全感越來越脆弱,不少精英人群移居海外,以及不斷滋生的腐敗問題。“人民幸福感的減少,看似是一個現象,其實說明了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
為了發展GDP,不少地方出現了對資源的掠奪式開發。在資源開采上,采了肥的,棄了瘦的;開了大的,甩了小的;挖了淺的,甩了深的。對此,有專家稱之為“斷子孫飯碗”,對國家的長遠發展不利。“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不能只是為了這一代人,甚至只是為了這一代的部分人,更甚至是為了某些官員的政績增長而影響了全民族的可持續發展。”
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各級領導干部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努力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此種檢驗,首當其沖的就是“不能僅僅看GDP數據的增長”,在考核上不能唯GDP馬首是瞻。“如果我們喝著污染的水,吸入著污染的空氣,吃的是污染的食品,這種GDP的增長對各級領導的政績無疑是一種諷刺,沒有任何意義。”
(四川綿陽蝶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