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距安徽黃山風景區北門8公里、十分僻靜的“黃山福泰·VISTA莊園”是中國福利彩票發行管理中心的黃山培訓基地,據知情人說,直到最近,這里每天還都有公款接待。一桌消費至少上千元,而發票則都能“靈活機動”,開成各種可以報銷的項目。“凡能有錢到這里消費的,都是有實力的部門,一般單位買不起這個單。”(北京晨報9月15日)
無論是何種類型的培訓中心,其開辦的目的都在于為社會各界人士提供一個方便、集中的學習場所,創造一個理想的學習環境。黨政機關修建的“培訓中心”更是為了提高干部職工隊伍素質,建立學習型社會。若達不到最初目的,培訓中心辦來何用?
據報道中知情人士透露,“凡能有錢到這里消費的,都是有實力的部門”,從這句話中我們仿佛能感受到說話人無比驕傲的心情,此話中所謂的“實力”到底是處理部門事務時用實際行動體現出來的“效率實力”?還是空用金錢“砸”出來的“經濟實力”?不用懷疑此“知情人士”口中的“實力”是指后者。來這里參加培訓的一桌消費至少上千元,用這樣的標準來衡量一個單位的“實力”是否不妥?
培訓中心的開辦在全國各地已經成了普遍現象,而培訓中心開辦的初衷本也無可厚非,但如今部分培訓中心,特別是黨政機關的“培訓中心”被冠以“腐敗中心”的代名詞,是什么讓當今的“培訓中心”屢受爭議?筆者認為還是部分官員的“邪念”衍生出的“培訓中心”與“腐敗”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聯系。一方面,許多培訓中心初建時就是圍繞著“豪華”、“休閑”等關鍵詞來定的位,這樣的“培訓中心”一旦投入使用便極容易淪為心術不正官員“權力尋租”的場所;另一方面,部分培訓中心為“拉生意、攬客源”,內部管理的隨意性與便利性造成了公款消費的模糊化,也漸漸使腐敗在此扎下了根。如此惡性循環,這樣的培訓中心不要也罷。
筆者認為,要將“培訓中心”徹底從腐敗的“魔抓”中拯救出來,解開“困局”恢復其本來面目的關鍵還在于“內外兼顧”。于內而言,還要強化培訓中心的內部管理制度,修補管理漏洞,培訓中心本身要明確自身定位,不讓“培訓中心”淪為“腐敗新載體”;于外而言,是財政管理制度的紕漏和干部監督制度的缺失造成了公務消費的“自由散漫化”,要從腐敗滋生的機制上予以改革,從病根上下刀才能“藥到病除”。如此“雙管齊下”定能達到理想“療效”,讓培訓中心回歸本位,讓腐敗無處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