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陽
成都市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大幕開啟——記者9月2日從成都市政府新聞辦獲悉,該市近日印發《關于全市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的實施意見》,全面啟動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工作,多個市級部門涉及整合調整。(四川日報2014-9-3)
此次政府機構改革,以政府職能轉變為核心,進一步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并嚴格控制機構編制。為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成都將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大簡政放權力度、依法規范行政權力運行。市城市管理局更名為市城市管理委員會、掛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牌子,市商務局更名為市商務委員會,作為2005年成都啟動“大部門制”改革之后的又一后續舉措,成為此次改革的亮點之一。
政府自身改革歷經多輪探索,走到今天這個格局實屬不易。但政府機構改革是所有改革中最為敏感、最為關鍵,也最為基礎的一項改革,因此相對于國家和社會發展對政府自身改革的要求以及政府機構改革本身的進程來看,其改革的任務仍然十分緊迫,需要直面難題,砥礪奮進。
政府部門的天然習慣是管理,管理,再管理。所有政府部門都把承擔管理權力作為自己存在的合法性依據。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政府與市場、社會的關系面臨著重大的重塑抉擇,其中一個明確的取向就是在一些領域、一些方面、一些環節上,政府要放手讓市場和社會自我管理。
作為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一環,成都還將加大簡政放權力度,直接面向基層、量大面廣、由地方政府管理更方便、更有效的經濟社會事項,將一律下放到地方和基層管理。同時建立健全決策糾錯機制;加快推進行政審批、公共資源交易、財政預算決算、“三公”經費等信息公開,“把權力關進籠子里。”
政府機構作為實現國家意志的載體和工具,具有明顯的執行屬性,目的在于保證公共資源配置的高效和公平,因此,效率與公平是政府機構改革的基本價值取向。回顧改革開放后的中國政府機構改革軌跡,從機構精簡、政府效率等方面看,它基本上滿足了效率的要求,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公平價值也獲得了一定關注,但處于次要地位,導致嚴重的公平問題,其根源在于"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價值定位。
此次改革調整中,將新組建部門4個、政府機構更名2個、部門管理體制調整3個,4個正局級掛牌機構不再相對獨立運行,7個政府部門直屬副局級行政機構不再保留。換牌改名是政府機構改革的一大亮點,切忌換“馬甲”式的改革。要突出機構優化,規范機構設置,做到不突破機構限額、不突破不設部門管理機構的要求。要統籌相關改革,夯實基層基礎,加快推進擴權強鎮改革,全面推進街道綜合管理體制改革,構建精簡高效的城市基層治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