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四川省合江縣白鹿鎮袁灣村10社的樹林里,該鎮干部和群眾圍坐在一起,只聽群眾這樣說,“大家不能只打自己的小算盤,要齊心,修路是惠及子孫的事”,“希望今年我們高石的公路能著手開始硬化……”(8月29日《四川經濟日報》)
這正是白鹿鎮推行的“群眾說事”便民制度:遇到問題拿出來,大家聚在一起,“擺一擺龍門陣”,許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該鎮認為,這一長效便民聯動制度能夠及時體察民情、發現問題、化解矛盾。同時,也強化了黨和政府聯系群眾、聯系農村基層組織的工作。
為及時有效地將各類矛盾糾紛消滅在萌芽、化解在村級,合江縣白鹿鎮推行的“群眾說事”便民制度。結合此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 實踐活動,白鹿鎮鎮進一步拓寬說事室職能,規范說事程序,要求各村干部認真對待每一位來說事的群眾。
干部腳下沾多少泥土,群眾心里就有多少感情“村民說事室”就是要求機關干部經常走出高樓大院、跳出文山會海,走進農家院壩、走進田間地頭、走進工廠小區、走進人民群眾,用踏實的腳步去縮減與群眾之間的距離,讓自身真正根植于人民群眾的沃土。只有這樣,才能耳聰、目慧、鼻靈、心亮,避免坐而論道、閉門造車。
設立“村民說事室”,黨員干部要有“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情懷,不僅要“身入”,更要“心入”;不僅要“一身汗、兩腿泥”,更要真情實意聽民聲、集民意。開“基層夜話”時,干部既要做好政策方針的宣傳者,更要做好群眾意見的傾聽者,調適心態、放下身段、洗耳恭聽,深入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所盼所愿、所憂所難。真以奉之、實以待之,才能聽到實話、看到實情、取得真經。
開展教育實踐活動,走好群眾路線,就是要關心老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關心群眾的衣食住行。黨員干部要多到田間地頭走走,多設立一些“村民說事室”,面對面傾聽群眾的聲音,了解群眾的困難并及時解決。同時,走群眾路線還要做到群眾的聲音有人聽,群眾的想法有人記,群眾的困難有人解。只有這樣,人民與黨員干部的距離近了,關系親了,氣理順了,矛盾自然就少了,關系自然就融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