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組部清理官員在企業任職引發“官員獨董”離職潮;去年A股獨董共獲4.25億元薪酬,被指未起到應有作用。近日,中組部以答記者問的形式,將中央清理官員在企業任職的進程公之于眾。其中,最受關注的是上市公司中官員獨立董事,在此輪清理中的離職。(2014年07月28日 來源:新京報 )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千萬不要既想當官又想發財”。這顯然是對每個領導干部的提醒和警戒。己正,才能正人,這是古訓,也是真理。自古有“為官發財,應當兩道”。既然擔任了公職,為公眾服務,就要斷掉發財的念想。而如今,千名官員獨董超七千萬薪酬的“花瓶”,中組部清理后僅百余人離職,不得不讓人感到汗顏和憤慨。筆者認為,清理官員獨董更要打碎“高薪花瓶”。
眾所周知,什么叫“官員獨董”?通俗地說,就是不在公司任職、不參與具體事務、沒有公司股票,卻能為公司出謀劃策的人。當下,官員退而不休任“獨董”,老領導們的余熱算是發揮得“淋漓盡致”了。官員退休后仍“大展拳腳”,可謂“風光無限”;而企業在這些高官身上挖掘“余熱”、“余權”、“余威”和“余網”為自己所用,才應該是他們的根本目的。這樣不但嚴重干擾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而且會產生官員“權力期權”,作為一種變相的“回報”,相當于一種“預約受賄”。
長期以來,大眾對清理獨董的呼聲很高,言語中難免有部分對官員官品調侃與輕蔑之意。除了“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羨慕嫉妒恨,流言蜚語由來也并非是空穴來風。加上生活中總有一些官員一邊掌權、一邊拿錢,錢財來歷又非合法受益,在權力庇佑之下,名利雙收的結果自然讓人不敢恭維。由此可見,不管是為了回應“上市公司獨董拿錢不辦事”的民間訴求,還是為了堵住某些官員獨董和上市企業間利益輸送,官員獨董不能隨便當,這更是常識。
為此,通過限制官員在公司任職獨董,可以斷開企業與政府建立的不正當關系,使政府在不受利益集團的干擾下制定出更公允的政策,也迫使企業更關注于市場而不是盯在政府身上。同時,限制官員在公司任職獨董,能切斷某些人利用余威通過企業進行尋租的“隧道”,這也是當前反腐敗斗爭的應有之意。當然,官員到企業兼職或任職,雖有些變味,但不能因為部分人把企業當作是私欲牟利“工廠”,而扼殺了正當合法任職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