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億元貸款違約之后 四川焦炭大王1.83億美元公司債償付再承壓
導讀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國十大煤炭企業總資產負債率已上升至66.5%左右,較2011年提高了9.3個百分點,同煤集團、陜西煤化、河南煤化等多家企業資產負債率更是超過了80%。
本報記者 靳穎姝 北京報道
繼上月“10中鋼債”成為國內首例鋼企債務違約案例后,煤炭行業爆發債務違約潮的風險也正在加大。
四川最大的民營煤炭生產企業恒鼎實業(01393.HK)11月4日或將面臨一筆1.83億美元的公司債到期違約。
資深煤炭行業專家、天健大宗煤炭交易中心副總經理戴兵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國內煤炭行業遭遇市場寒冬,今年以來煤炭企業虧損是行業內普遍現象。“恒鼎的債務違約危機,只是煤炭業寒冬中的冰山一角,煤炭行業的違約潮,才剛剛開始。”
恒鼎實業陷違約危機
恒鼎實業10月30日的公告顯示,在已違反一筆60億在岸貸款協議的情況下,公司無力支付從一家中國銀行借來的2.9億元貸款(原本6月到期)。目前該公司正與債權方就豁免違約及重續(或延長)貸款進行協商。
公告還披露,11月4日,恒鼎將有一筆票面利率為8.625%的1.83億美元公司債即將到期。由于上述交叉違約等原因,“預期公司未能在屆滿日期支付票據本金或尚未償付的應計利息。”
公開資料顯示,恒鼎實業于2000年5月在四川省攀枝花市成立,到2005年時已成為四川最大的民營煤炭集團。該公司于2007年9月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是中國第一家在境外主要資本市場IPO上市的民營能源生產企業。
隨著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煤炭市場已連續三年下行。曾經風光無限的四川“焦炭大王”恒鼎實業,隨著煤價下滑成為“虧損大王”。財報數據顯示,2014年,恒鼎總營收7.35億元,同比下降1.16%,虧損額由上年度的4.24億元,擴大至14.22億元。
今年上半年,隨著減產及內部整合等“止血”措施實施,恒鼎的虧損幅度有所收窄,截至6月30日,恒鼎實業上半年虧損3.9億元(去年度同期虧損9.68億元)。
但連續的虧損,已經使這家公司的現金流岌岌可危。
恒鼎10月30日發布的公告稱,“由于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全球煤炭業的狀況及商品價格一直在低位徘徊,本公司一直面臨著嚴峻的經營狀況。商品價格低迷(尤其是煤炭價格)對業內多家公司均構成了不利影響及流動性挑戰。本公司的經營業績將繼續受嚴峻經營環境的不利影響,經營活動現金流因公司在四川及貴州省的煤礦貢獻有限而維持在低位。”
為應對上述狀況,恒鼎已經采取了系列削減開支、精簡機構及出售資產等措施改善現金流狀況。其計劃出售的資產包括:云南恒鼎煤業有限公司的50%股權、位于貴州省內的煤礦資產及位于四川阿壩州的鋰礦股權。
恒鼎實業稱,公司一直在努力改善流動狀況,包括通過銀行借款或定增發債等多種渠道來募集資金。
但戴兵指出,當前市場行情下,銀行對煤炭、鋼鐵等虧損企業的信貸門檻非常之高,“除非是國有企業,政府可能會出面協調,民營煤企真的很難從銀行融到錢。”
虧損逾半 多家煤企負債率超80%
在戴兵看來,恒鼎被曝光出的債務違約危機,只是煤炭寒冬中的冰山一角,“隨著煤價跌到3字頭,熬到今年第四季度,估計煤炭行業出現債務違約的企業會更多。”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的報告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原煤產量累計完成27.25億噸,同比下降4.3%,但煤炭庫存卻已連續45個月超過3億噸,產能過剩的矛盾突出。
前三季度,全國90家大型煤炭企業的利潤只有9.7億元,同比下降97.7%(去年同期盈利427億元);由財政部監測的國有及國有控股煤炭企業累計虧損28億元(去年同期盈利398億元)。
截至發稿,滬深兩市已發布三季報的27家煤炭公司中,有14家出現虧損,超過半數。其中,中煤能源上市7年來首次報虧,其前三季度虧損額約16.7億元,同比大降352.8%。
一直被業內稱為最掙錢的煤企神華集團,利潤也出現大幅下滑。中國神華三季報顯示,今年1-9月的總營收約為1314億元,同比下降31%;歸屬股東的凈利潤約166億元,同比下降44.1%。
進入10月以來,神華為了在寒冬中搶占更多市場份額,已經連續6次降價促銷,引得其他幾家大型煤炭企業紛紛跟進“價格戰”。
而秦皇島煤炭網的資深分析師李廷認為,神華等龍頭煤企業降價促銷背后,是煤炭企業資金鏈日益緊張的尷尬現實。
據李廷統計,今年上半年,包括同煤集團、陜西煤化在內的多家大型煤炭集團經營活動現金凈流入均為負。這意味著企業的資金鏈風險日益加大。與此同時,為了補充經營現金流和滿足投資支出,近幾年各大煤炭集團外部借款不斷增加,財務負擔不斷加重。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國十大煤炭企業總資產負債率已上升至66.5%左右,較2011年提高了9.3個百分點,同煤集團、陜西煤化、河南煤化等多家企業資產負債率更是超過了80%。
“隨著煤炭市場不斷下滑,當前煤炭企業已經陷入借債——還債——借更多債——還更多債的惡性循環,企業的現金流很大程度上靠借債維持。在銀行貸款偏于謹慎的情況下,為了維持資金鏈正常運轉,企業需要增加經營活動現金流入,這時只好降價。”李廷表示。
但李廷也坦承,化解過剩產能并非易事。目前我國煤炭行業以國有企業為主導,在缺乏健全的退出機制的情況下,考慮到就業和社會穩定問題,即便出現了持續虧損,多數企業還是會咬牙繼續堅持生產運營,這就導致過剩產能不能盡快退出,煤炭行業頹勢遲遲不能扭轉。
此外,國企主導的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行業的重組整合進程。整合重組不僅要解決員工安置問題,還要避免國有資產流失,這使得行業的重組整合很難通過市場途徑來完成,最終也影響煤炭產能出清的進程。
“如果過剩煤炭產能不能盡快退出,煤炭行業不能盡快實現整合重組,各大企業的現金流可能會繼續惡化下去。”李廷表示,雖然今年以來環渤海煤炭價格指數已經接連跌破400元和390元關口,并創下10年來新低。如果任由目前的趨勢發展下去,煤價再創新低也并非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