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日前出臺《關于切實加強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的指導意見》。《意見》明確提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將對保護對象實行掛牌保護,嚴禁拆并中國傳統村落,同時安排駐村專家在傳統村落項目實施期間入村督導。
自誕生之日起,村落便有了固有的文化及民俗。以村落為載體的鄉土民俗文化,是凝聚在中國整體文化中并通過農民體現出來最精微的思想基礎,是中國整體文化不斷汲取營養的最主要精神支柱、思想源泉和基本觀念。從人類發展史來看,村落文化總是伴隨村落的誕生而誕生,伴隨村落的消亡而消亡。可以這樣認為,一個村落史,也是一部村落文化史。村落文化既是中華文明的萌芽也是中華文明的中流,以至頑強地延續至今天。
眾所周知,中國文化中信仰的起源來自悠久的農耕文化。村落是農耕生活遙遠的源頭與棲息地,是民俗向城市過渡的橋梁,許多民俗現象在村落產生,然后波及城市,形成都市民俗,中國的都市民俗很大程度上是村落民俗的延伸和發展。即使是在現代化的今天,絕大部分中國人仍然是土地的耕作主人,繼續在村落農耕課桑,繁衍生息,享用著世代相傳的傳統文明。人們的原始信仰由始自終都是深深根植于村落生活,根植于桑梓活動中。因此,可以這樣說,對村落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就可以找出城鄉文化差異產生和變遷的自然、背景及其規律,并為打造文化強國提供最基礎且最具說服力的資料支撐。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現代文明的不斷發展,隨著城市擴張和工業發展突飛猛進,尤其別是“城鄉一體化”以來,許多村落的原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許多古跡正在消失殆盡,村落中的民眾文化和民間藝術、傳統的民俗事項,也正在隨之失傳。古老的村落文化在現代文明的進程中,更是將逐漸被湮沒,被遺忘。如果不及時對村落的文化、民俗進行保護,燦爛多樣的歷史創造、文化景觀、鄉土建筑、農耕時代的物質見證勢必遭遇泯滅,毫不夸張的說,再過幾十年,中國的本土民俗文化勢必面臨斷層,與之而來的就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會成為僅有經濟意義的空殼。
如果沒有數以百萬計各族各地根性的傳統村落的存在,中華文化的燦爛就會黯然失色得多。因此,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已經刻不容緩,然而,我們也不能一蹴而就,不能囫圇吞棗般的只注重保護實體建筑,忽視村落靈魂性的“精神遺產”,傳統村落的保護必須是整體的文化保護。由農耕文明繁衍的村落文化,兼有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雙重特性,因而在村落里這兩類遺產互相融合,互相依存,同屬一個文化與審美的基因,是一個獨特的整體。
過去,我們曾經片面地把一些傳統村落歸入物質文化遺產范疇,忽略了村落靈魂性的精神文化內涵,這樣造成的后果是徒具軀殼,形存實亡。保護傳統村落不是保護所有的老建筑,我們保護的是村落內有價值的東西,包括無形的精神文化遺產,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傳統村落的精、氣、神。(文/顧一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