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9月2日在河南新鄭市某政府部門采訪時,看見辦公室黑板上寫著“省紀委已來我市暗訪,加強上班紀律”。紀委暗訪,廣而告知,這是暗訪還是明訪?如是暗訪,究竟是誰走漏了風聲?暗訪一過,是不是就懈怠甚至不遵守紀律了?警惕嚴肅的檢查淪落為一場損害政府公信力的“作秀”!(9月5日新華網)
暗訪作為上級檢查工作的一種手段,因為其隱蔽性和突然性,往往被當做一種“大殺器”來震懾和警示下級。雖然這種手段有時候真的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讓一些真問題浮出了水面,但是,也有很多時候,這種暗訪就如聾子的耳朵一般,只是擺設而已。
比如像河南新鄭市的暗訪,既然是暗訪,那就算是走過場,也要把保密工作做到位不是?即便是盡人皆知,那也口口相傳就行了,為啥非要把他說出來呢?這樣把暗訪寫在黑板上,豈不就相當于把暗訪組放在火上烤,那這樣的暗訪還有幾分意義?還能發(fā)現些什么問題?
就如前段時間,國家衛(wèi)生城市暗訪組從7月1日起對濟南市創(chuàng)建國家衛(wèi)生城市工作進行暗訪,重點察看市容環(huán)境衛(wèi)生、食品安全、公共場所衛(wèi)生等方面,眾多餐館接到通知,暗訪組在濟南期間必須關門暫停營業(yè)。如此荒唐的暗訪,能看到多少真實?
所以,這樣的“暗訪”怎么看,其形式都遠遠大于了實質。但是,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看這樣寫在黑板上的暗訪“預告”,或許還是有新收獲的。
一則,暗訪本身的意義既在于找問題,更在于警示和震懾。作為暗訪組,其成員不可能很多,所以能夠找到的問題就不可能全面,或許能找到一些典型問題,但更多的問題如何來查找?恐怕還是要被暗訪的人自己改正了。而暗訪在某種意義上,其實就給了當地部門的一個改正的機會,比如上班紀律,可能平時比較松散,但聽聞有暗訪組來了,即便是臨陣磨槍,那也還是比較光亮的,而且經過這樣一折騰,沒準兒還真的能讓他們得到警醒了呢。
二則,把暗訪“預告”寫在黑板上,說明了當地還是比較怕的,至少還是上了心了,對于他們是否存在問題,肯定要事先自己去告知一下干部,甚至還會準備一番,以應對暗訪。這樣一來,即便暗訪組沒暗訪到他們,那也能起到一次警示的作用。
當然,這樣的警示,只能起到臨時的、短暫的作用,真正要讓他們轉變作風,光是警示不夠,光是一次無關緊要的警示更不夠,必須要當地干部把要求放在心上、落到行動上來才行。而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暗訪上黑板只能竹籃打水一場空。
所以,與其把暗訪寫在黑板上,不如改變一個方式,把檢查和要求常態(tài)化、常規(guī)化,讓大家隨時心中都有一桿秤,不敢去碰觸作風建設的高壓線。同時,加強制度體系建設,真正讓作風不成一陣風,讓檢查真正起到該有的作用。
張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