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聲音》第三季正在電視熒屏上撩動著無數年輕觀眾的心,同時吸納了諸多廣告主數以億計的鈔票。而隱匿在其背后的運作者,是一家在文化傳媒領域做得風生水起的國有PE——華人文化產業基金。
影視行業的快速發展和高額的回報讓PE加快了進入該行業的腳步。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發現,2000年以前僅有中國電影基金會一只專項產業基金,但到了今天中國的影視基金已經達到上百家,管理規模接近千億元。
不過,在電影產業光環聚集、暴利誘惑的背后,極高的投入風險也讓許多投資客不得不直面血本無歸的結局。業內人士稱,每年拍攝的700多部電影只有不到10%能夠賺錢,PE涌入電影行業不是好事,泡沫吹得太大最后會破得很慘,沒有專業團隊和專業行業分析的PE無法在電影界立足。
暴利背后的投資邏輯
一部成本6000萬元的電影,經歷8個月的投資制作之后,實現超過6億元的票房回報。對PE來說,如果碰到這樣的電影項目,頓時會覺得整個世界都是美好的。是的,這就是經緯創投成功參與韓寒導演的《后會無期》的真實寫照。
這個暑期檔,影院上映的影片中PE身影頻頻出現:博納諾亞影視基金支持制作、包裝及發行宣傳的《白發魔女傳》,即將上映的《神秘島歷險記2》則有“其欣石基金”參與。
驅使這些公司共同投資影視方向的原因是國內電影消費市場爆發式增長。中國目前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消費市場,今年僅過了141天,國內電影票房已成功突破100億元大關。
而在2009年全國電影票房總收入62億元,當時的國產片票房冠軍是4億元票房收入的《建國大業》。2013年全國電影票房總收入達到270億元,《西游降魔篇》狂攬12億元票房,5億元以上票房收入的電影多達9部。短短4年,國內票房總收入爆增三倍。更重要的一點是,這個數字將繼續快速增加。
多位影視界和投資界人士認為,影視行業仍處在黃金發展期,中國的消費升級,為電影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原動力,年輕人對電影的消費已經變成了生活必需品。
于是,不斷刷新的票房帶來高額投資回報的神話:斥資6000萬元制作的《致青春》贏得7億元票房;《西游降魔篇》1.02億元成本,換來12.37億元回報;而《泰囧》更是以3000萬元撬動12億元的票房收入,刷新內地影視票房紀錄,并創造出高達4100%的回報率。
一時間,國內外影視投資基金數量大幅增加,更多PE/VC機構參與到整個影視產業鏈的投資中。而且,除了專業的影視基金外,幾乎所有的大中型PE都設立了影視投資部門或者干脆成立影視子基金公司。
僅有10%電影賺錢
事實上,在中國的電影投資中,50%虧損,40%持平,僅有10%左右可以獲得盈利。中國電影市場具有投資成本高、機會少、風險大的特點。猜得出這個故事的開始,卻猜不出它的結局。趨之若鶩的影視基金熱情如火般投入,或者賺得缽滿盆盈,抑或血本無歸,也是常態。
在中國電影市場規模與日俱增的當下,PE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中國電影市場依然面臨產業鏈利潤不均、風控機制不健全、優質項目稀缺、發行市場局限等諸多掣肘。截至2014年6月30日,年內全國電影票房收入達137.43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5%,但國產影片在全國票房中所占份額卻由去年同期的62.3%下滑至今年的48.27%。
而且,好萊塢大片的配額限制在不遠的將來會被解除,到那時國產電影是否做好了抗衡好萊塢的準備?這樣的問題估計目前無人能回答。在電影制作水平、電影技術以及電影發行能力上,國產電影與好萊塢的差距到目前為止仍然很大。今年暑期檔《變形金剛4》在中國市場吸金近20億元,成為該片全球范圍內票房最高的市場,而同期的國產電影只能作為“陪襯”,在票房上完全無法與之正面競爭。
“只要有錢就能拍電影”在很多人看來,電影幾乎沒有門檻,只要能籌來資金。但其實,與傳統實業不同,電影行業的進入門檻很高,且核心資源比如導演、編劇、制片人、演員等都屬于復制難度極高的資源。多位電影投資人表示,電影行業內是一個核心環節尋找其鏈條上的其他核心資源的過程,比如制作核心資源尋找發行核心資源,加上院線和互聯網的核心資源,這樣才能創造出更高的價值。而PE對電影專業性的認識普遍停留在表面,因此對風險的把控能力較弱。“以為投了個金礦,其實最后發現是個地雷坑。”一位投資過電影、最終失敗的PE負責人警告說。
影視投資亟須專業PE
風險和收益總是如影隨形,控制風險的最好辦法,便是運用更加專業的管理團隊。國內影視圈暴利吸引著PE涌入,但其實真正能介入影視界的PE往往需要豐富的電影從業經驗,同時又具備相應的金融知識。
投資《中國好聲音》的華人文化產業基金便是其中之一。這家基金的掌門人是SMG的董事長,國內傳媒業的“一哥”黎瑞剛。他曾任SMG(上海文廣傳媒集團)總裁長達10年。2012年,黎瑞剛離開體制,專注于華人文化產業基金(CMC)的運作。今年初,黎瑞剛重回SMG擔任黨委書記、董事長,并著力推動SMG的改革。
進入2014年,華人文化基金明顯加快了投資步伐,在文化傳媒領域的投資動作越來越頻繁。今年4月,華人文化聯合方源資本,對IMAX中國進行投資,將擁有IMAX中國20%的股份。6月,華人文化基金聯合引力控股,投資了IPCN公司,IPCN曾將《中國達人秀》、《中國好聲音》等節目版權引進中國。同月,華人文化基金又投資了在線票務網站格瓦拉2億元。8月初,該基金投資了新銳影視公司樂華傳媒。
向華人文化產業基金這樣的專業PE之所以能獲得成功的業績和優質的項目,就是因為其專業、專注。業內人士預計,未來影視基金必將進入優勝劣汰的過程,不專業的、不能準確預判行業趨勢的PE將會出局,而那些專業的PE將越做越大,“馬太效應”會逐步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