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方航
原標題:“中本聰”:除了他創造了比特幣以外,我們對他一無所知 | 這個人有好奇心
他是誰:“中本聰”(Nakamoto Satoshi,?- )創立了比特幣系統,一個市值一度接近 10 億美元的市場。好奇心:我們不知道“中本聰”是男是女、多大年紀、哪國人,不知道“中本聰”這個名字是不是真名,甚至不知道“中本聰”是一個人還是一個組織。
“中本聰”,這個在網絡上創立了比特幣的人,自稱是一名住在日本的 37 歲男性,但是沒有人相信這種說法。
事實上,我們對他幾乎是一無所知。我們不知道“中本聰”是男是女、多大年紀、哪國人,不知道“中本聰”這個名字是不是真名,甚至不知道“中本聰”是一個人還是一個組織。
“中本聰”的一切都是一個謎,我們對他的了解只是停留在他所創立的比特幣系統。
2008 年 11 月,“中本聰”像是憑空出現一樣,在一個密碼學網站metzdowd.com的郵件列表中,發布了一篇名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式的電子現金系統》的論文。在論文中,他構想了這樣一種電子貨幣,可以不受任何政治力量或者金融力量的操控。
3 個月后,“中本聰”把這篇論文的構想變成了現實,首個比特幣的客戶端程序正式發布。比特幣依據特定算法,通過大量的計算產生。投入 CPU 力量和時間進行計算的人就可以獲得比特幣。
“中本聰”是第一個運行了這個程序的人,并且獲得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批 50 個比特幣。
雖然比特幣并不是全世界第一個電子貨幣系統,但是由于比特幣系統設計完善,所以一下子吸引了眾多此前曾經開發過電子貨幣系統的人,包括創立了 B-Money 系統的 Wei Dai 以及創立了 Bit Gold 系統的 Nick Szabo。
隨后,比特幣系統開始在程序員群體當中慢慢流行開來,它也開始漸漸發揮了它作為貨幣的作用。有記載的最早的利用比特幣的進行交易的人叫 Laszlo Hanyecz。2010 年 5 月 22 日,這名來自于佛羅里達的程序員用 10000 個比特幣換來了兩塊披薩。5 月 22 日這一天也被確定為“比特幣披薩日”。
披薩上加一個字母 B 便是比特幣匹薩
推動比特幣成為全世界第一個被廣泛接受的電子貨幣系統的,還有 2008 年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
真要說起來,次貸危機的成因其實相當復雜。但是在當時,美國民眾普遍把責任歸結為華爾街的貪婪以及美國政府的愚蠢。出于對于華爾街和政府的不信任,人們自然把目光投向了比特幣這樣一種完全獨立于政治力量和金融大鱷的電子貨幣。
引爆比特幣熱潮的是維基解密。2010 年 11 月 28 日,維基解密發布了幾十萬份美國國務院與美國駐外大使館之間聯系的文傳電報,其中大部分都是保密級別的文件。
此舉引發美國政府震怒,不僅攻擊了維基解密的網站使其癱瘓,更向各大金融機構,包括銀行、信用卡支付機構、甚至是 PayPal 施壓,要求封鎖維基解密的創始人茱莉亞·阿桑奇 (Julian Assange) 和維基解密的相關金融賬戶。
隨后,茱莉亞·阿桑奇通過 Twitter 向世界求援,稱愿意接受比特幣作為資金來源。隨后源源不斷的資金援助以比特幣的形式進入了阿桑奇手中,到了最后維基解密竟然奇跡般地依靠比特幣度過了這次危機。
在幫助維基解密度過危機的過程中,比特幣顯示出了它的效力和效率,比特幣一下子出名了。
然而,作為比特幣的創始人,“中本聰”卻并不樂意看到這種情況。他在論壇上發了個帖子抗議道:“比特幣系統還很不成熟,阿桑奇所帶來的對于比特幣的關注會摧毀比特幣。”
抗議歸抗議,“中本聰”卻無力阻止比特幣變得越來越受歡迎。從 2010 年到 2011 年,一個比特幣的價值躥升了大約 150 倍。
比特幣出名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發出疑問:“‘中本聰’是誰?”
但是,一切尋找“中本聰”的努力似乎都徒勞無功,有的只是各種猜測和小道消息。
有人說,“中本聰”可能并不是日本人,因為他所發布的所有消息都用的是英語,并且當中沒有任何的語法錯誤和用詞不當。
還有人說“中本聰”是個化名。Nakamoto Satoshi 的名字來自于中道(NAKAmichi)、摩托羅拉(MOTOrola)、三星(SAmsung)、東芝(TOSHIba)的組合。
Laszlo Hanyecz,上文提到的那個用比特幣買披薩的程序員覺得“中本聰”可能是一個組織。
人們對于“中本聰”的興趣越來越高,但是“中本聰”卻慢慢消失了。在發布了抗議維基解密的帖子的一周后,“中本聰”發布了他在論壇上關于比特幣的最后一個帖子,談論了一些最新版本的更新。隨后,“中本聰”開始慢慢降低回復郵件的頻率,直到完全停止。就這樣,“中本聰”失聯了。
但是他一手建立起來的比特幣系統卻越來越火爆。從 2012 年底開始,比特幣的價格開始緩慢爬升,從十幾美元一下子漲到了一百多美元。
2013 年 10 月到 11 月這短短一個月時間,比特幣徹底“瘋了”,幾乎是以每天一個“漲停板”的速度在飆升,最高價一度達到了 1200 美元一枚比特幣,所有比特幣的價值加在一起超過了 10 億美元。
比特幣 2013 年和 2014 年的走勢
推高比特幣價格的原因有很多,比特幣作為一種電子貨幣的有效性,擺脫政府和華爾街操控的自由度,媒體的炒作,互聯網大佬們的追捧都在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還是資本。當比特幣的價格從 2012 年開始攀升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買賣比特幣的行列,這時候的比特幣更像是石油、黃金、住房這樣的可供投資的商品。
當越來越多的資本進入比特幣市場,比特幣價格的飆升就無可避免了。
但是這樣的資本運作終將會崩潰。
就像中國人在不久前見證了股市從 2200 點飆升到 5200 點之后又迅速跌回了 3200 點一樣,比特幣的價格從 2014 年開始一路狂跌。到了 2015 年 9 月,比特幣的價格就跌到了 230 美元左右,只剩下最高點時的五分之一。
同時,針對比特幣的質疑也越來越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住保羅·克魯格曼就認為比特幣過于波動的市值不可能讓它成為大規模流通的貨幣。另外一些經濟學家也認為比特幣沒有經濟或者政治力量的背書,所以它其實一文不值。
同樣引起關注的還有比特幣系統的安全問題。2014 年 2 月,一度承擔著全球 70% 以上的比特幣交易的 Mt.Gox 遭受到黑客的攻擊,超過 85 萬個比特幣被盜,損失接近 5 億美元。隨后,Mt.Gox 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
這一切似乎都印證了“中本聰”的那句話:“比特幣系統還很不成熟,阿桑奇所帶來的對于比特幣的關注會摧毀比特幣。”
不過,我們無法了解“中本聰”如今的想法,因為 2011 年之后,“中本聰”再也沒有就比特幣問題發表過任何看法。
他最后一次出現在網絡上是去年 3 月。當時《新聞周刊》刊登文章稱“中本聰”的真身是一名居住在加州的日裔美國人 Dorian Nakamoto。
在《新聞周刊》發表那篇文章的 3 天后,中本聰在網站上發布了一條信息:“I am not Dorian Nakamoto。”(我不是 Dorian Nakamoto。)
之后,他再也沒有出現過,只留給了世界無數的比特幣和解不開的謎。
圖片來源:DonoldCoin、BlockChain、Foo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