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成人,四虎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久久,伊人精品久久久7777,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99精品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亚洲精品成人毛片久久久,久久精品99精品免费观看 ,99热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免费,久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GoPro碰到天花板 相機們的生意還好嗎?
來源:科技資訊 發布時間:2015-11-04 09:32:02

相機界最后一個明星最近的日子有些艱難。

10 月底,運動相機品牌 GoPro 公布了自己在今年第三季度的銷售數字,盡管營收比去年同期上漲了 43%,但這個成績并沒有達到此前分析師的預期,隨后 GoPro 股價應聲下跌 18%,市值縮水近一半。

在這之前,今年 7 月剛發布的旗艦產品,400 美元的Hero 4因為賣的不好,定價被迫下調 100 美元。

看上去,靠運動這個賣點發掘相機的新市場也碰到了天花板。

運動相機遠不是第一個碰到天花板的相機生意。發明了第一款數碼相機的柯達在 2013 年破產,兩大專業級相機巨頭佳能和尼康的銷售也慘淡了好些年。

當你登上最大的專業照片用戶分享社區 Flickr,目前最受歡迎的 5 部相機依次分別是:iPhone 6、iPhone 5s、Galaxy S5、iPhone 5、iPhone 6 Plus。它們全部是智能手機。

Fliker 上最受歡迎的 5 款相機,全部是手機Fliker 上最受歡迎的 5 款相機,全部是手機

談到拍照,智能手機而非相機才是大多數人想到的第一個東西。

不過其它公司也沒有放棄,過去幾年里,手機以外的相機生意多了許多嘗試。最近撞上瓶頸的 GoPro 只是其中一例。光場相機、智能眼鏡、拍照的手表……甚至民用無人機本質上做得都是拍攝器材而已。

現在,手機以外的相機公司們,過的怎么樣了?

卡片機已經和我們說再見了

花幾百上千元買個卡片機揣在口袋里?這事情聽起來很像 2007 年。

早在 2008 年,每年賣出最多數碼拍攝設備的公司就已經是手機廠商諾基亞。在 2010 年后,“全球最大相機公司”這個名號轉而落在蘋果或者三星身上,但從那時起就沒有佳能或者尼康的份了。

緊湊型數碼相機出貨量

2009-2014 年卡片式數碼相機出貨量(單位:百萬部)

到 2014 年,全球銷售的卡片機只有6900 萬臺,只有全球智能手機銷量的 5.3%。而 24 小時攜帶、永遠聯網的智能手機,讓卡片相機聽起來更落后了幾分。盡管純粹像素數字沒能比得上卡片相機,但有了手機后期的軟件修正和防抖,拍攝效果好于卡片相機也變成常事。

不僅是純粹拍攝質量上的提升,手機上那些海量的圖片分享服務才是殺手锏:iPhone 4 在圖片社區 Flickr 的照片量趕上單反 D90,已經是 2009-2010 年的事情了,而閱后即焚應用 Snapchat 現在每天分享圖片數量就能達到 7 億張。

為了拯救數碼相機,幾乎所有相機公司都推出了可以 WiFi 聯網或者連手機上傳照片的功能。甚至還有 Eye-Fi 之類的公司,將 WiFi 裝進了存儲卡。但你在外拍照,相機還沒連上 Wi-Fi,同伴手機拍出來的照片已經 P 好,上了朋友圈等著點贊了。

專業相機的日子也不好過,包括被譽為行業救星的微單

盡管手機早已成為最普及的相機,但每當有不知趣的攝影師將 iPhone 和單反放在一起比的時候,依然會招來成打的刻薄評論。

今天的手機還沒單反或者微單的鏡頭重,單純論拍照質量,手機攝像頭還只是“光學菜鳥”。但隨著差距縮小,曾經掛著長槍短炮出去旅行的非專業用戶確實少了買一部專業相機的理由。

的

2013 到 2015 全球數碼相機出貨量

根據日本相機工業協會的報告,單反相機在 2014 年的出貨量同比下降了 19.2%。保守的相機廠商還沒有走出自己的傳統怪圈,依然在玩感光器的佳能、改進鏡頭的尼康、鉆研算法的奧林巴斯,無論怎樣在技術方面進行提升,也還是抵不過快速的市場萎縮。

而曾經被認為可以讓專業相機恢復增長的微單銷量也有輕微下跌,經過好幾年的發展,微單的技術盡管日漸成熟,但創新不多。

第一個找到相機業務差異化的 GoPro,起碼曾經紅過

gopro

在專業相機越來越無聊,而手機攝像頭越做越好之外,GoPro 這種小眾的運動相機卻找到了自己差異化的路子。

它本來只是在 2000 年互聯網泡沫中失業的工程師尼古拉斯·伍德曼(Nicholas Woodman)給自己做的玩具,一部用來拍攝沖浪短片的防水相機。

而 GoPro 在 2006 年推出第一款相機 Hero 也簡陋的很,火柴盒大小的相機,只能拍 10 秒的錄像,沒有取景框,還要賣 200 美元。當年,GoPro 只是受到一些小眾的極限運動愛好者歡迎,他們 2006 年當年的營業額也只有 80 萬美元。

GoPro 真正紅起來,還是在 2010 年之后。當時他們在 YouTube 上開設頻道后,定期更新一些極限運動視頻。盡管這些視頻后期編輯的痕跡都很重,但這些讓人血脈噴張的極限運動視頻卻起到了十分不錯的傳播效果,營收額也連年看漲,到 2014 年在納斯達克上市,GoPro 的年出貨量已經達到了 690 萬臺,已經占據了運動相機94%的市場份額。在 4 年前,這個數字還是 20 萬。

不過,事情最近有了些變化,GoPro 連續兩個季度的營收都低于市場分析師的預期。而不久前,尼克·伍德曼也承認新款的方形相機 Hero 4 Session 的銷售并沒有達到他的預期,因為價格定太高了。

Hero4 Session 的定價是一次失誤。GoPro 沒有沿用以往的磚塊造型,而把新相機做成了正方體的外形,從性能、配置和售價來看還不如自家的高端系列,價格卻是和高端的相機相同的 400 美元,結果賣不動,只好主動降價,而對于 GoPro 相機市場大小的質疑也隨之而來。

而 GoPro 公司現在宣傳最多的未來還不是相機,而已希望能成為一家內容平臺,用自家相機拍攝的高質量的視頻內容賺錢,盡管至今還沒有見到成果。

運動相機運動相機 2010-2015 年銷量趨勢

但 GoPro 更重要的意義是開啟了一個新的市場。2014 年,GoPro 相機的出貨量達到了690 萬,4 年前這個數字還是 20 萬。而更可怕的是,各家的運動相機也開始涌入市場,除了像當年 GoPro 那樣的初創公司之外,傳統領域的索尼,柯達,甚至寶麗來都推出了小型的運動相機產品。

從綜藝節目到名山大川,可能都是無人機拍的

無人機

GoPro 因為視角獨特而流行起來,無人機也是這樣。雖然能勘測地形、噴灑農藥、也能送貨,但有數據表明,有 41% 的無人機被用作航拍。

無人機的“上帝視角”提供了獨特且穩定的視野,更為重要的是,相比于傳統的搖臂或直升機,用無人機拍攝省錢多了。

《好奇心日報》曾經了解到,無人機電影拍攝的日租金區間大約在 4500 到 8000 美元,而一支直升機拍攝團隊一天就要花上 15000 到 20000 美元。再加上效率的提高,租用無人機團隊可以為電影制作節省一筆不小的開支。

這還沒包括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成本,比如管制以及駕駛員的訓練。雖然美國政府要準備立法讓無人機持有者登記,中國的一些城市也限制飛行空間,但相比于直升機,無人機受到的限制已經小的多了。

無人機

所以無人機在攝影領域火了。2014 年索契冬奧會的滑板和高臺速降的比賽就是使用無人機直播,紅極一時的《權力的游戲》就曾使用無人機拍攝。你也一定記得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里被熊孩子追著跑的無人機。

高盛的分析師說,無人機已經是一個14 億美元的市場,兩年后這個規模還會攀升到 50 億。其中大疆是賺的最多的,它在美國的已注冊無人機中占比 42%。創辦于 2006 年的大疆,成立三年之后業績增長 80 倍。到 2014 年年底,大疆一年的營收已經達到5 億美元。

更多的公司也盯著這塊肥碩的市場,索尼也在前不久和別人合資了一家無人機公司,提供他們(唯一的)優勢技術——圖像傳感器。高通也在今年推出了“驍龍飛行平臺”,想要做無人機的芯片供應商。

其他的新鮮嘗試都沒有成功

除了無人機和運動相機,還有很多稀奇古怪的相機,在努力的改造著沒什么吸引力的傳統相機。

Lytro 光場相機Lytro 光場相機

先拍照后對焦這事聽起來特別酷炫,Lytro這家公司的確做出了這樣的相機。它用了“光場技術”,相機在拍照的時候就把焦距范圍內所有光學信息都記錄在內了,你能事后選擇焦點。Lytro 的技術在 2011 年曝光時曾經被眾多媒體和攝影愛好者們追捧。

但它太貴了:第二代產品賣到了 1599 美元,更為關鍵的是,事后對焦并沒有激發更多的需求。今年 2 月這家公司裁了員,轉型去做虛擬現實了。

Lifeloging 是另一個拍照的概念,它專門針對那些喜歡記錄和量化自我的人,讓你把迷你相機別在身上,24 小時不停歇的記錄自己的生活。

Memto 相機Memto 相機

2012 年開始眾籌的Memto是其中一款 Lifeloging 概念的產品,它是一個 iPod Shuffle 大小的相機,有 8G 的閃存,內置的電池能讓它拍攝 2 天。和它的同類產品一樣,Memto 沒有開關,夾上衣服它就以一分鐘兩張的速度拍照,取下來就會自動停止。

和 Google Glass 一樣,Lifeloging 相機并沒有讓人看到什么實際的價值,還面臨著泄露隱私以及窺測別人隱私的爭議。到現在,這仍然是個小眾市場。

至于更多奇怪的相機比如水管狀的 HTC Re、迷你相機 Cube就不用多說了,如果它們能火起來,你早就在大街小巷看到它們的身影了。

寶麗來 Cube 運動相機

寶麗來 Cube 運動相機

從藝術到工具,攝影的定義已經被改變

攝影

盡管手機以外的消費相機淪為小眾,但拍攝這件事反倒是更加普及了。

一方面,能拍照的智能手機幾乎成為了你身體的一部分,Instagram 上每天有超過5000 萬張圖片被分享,Snapchat 更是達到了每天新增7 億張。

此外,每年13 億部智能手機的旺盛需求,推動了成像元件的不斷演進和成本降低。今天,記錄你身邊一切的不只有需要操控的相機和手機,它可以是永遠開啟的行車記錄儀、家庭攝像頭、大樓里的監控器,或者是警察胸前的隨身攝像頭。

甚至查看照片也從完全由人完成,變成一個計算機參與的過程。當售價不過千元的Google Nest Cam攝像頭就能借助遠方的服務器自動勾勒出自己“看到”的人類時,你知道拍攝的定義已經被改變。

攝影的門檻被不斷拉低,它也正從一門考究的藝術,變成全民普及的生活樂趣,以及家庭和公共社會的一種需求。

與之對應的是,相機也從小眾的、高端的機械,演變成大眾消遣的常用設備比如手機,甚至變成家用的日常工具、大街上的公共基礎設施。

隨之而來的是海量的圖像信息,當你迫不及待的拍下偶遇的美妙景色,也有無數個相機在對準你,它們可能是別人的手機,也可能是某個隱蔽的監控器。

無時無刻的拍與被拍里,你還會在乎手里拿的是不是數碼相機嗎?

?